12345熱線是老百姓的“貼心線”、“救命線”,在群眾反映自身訴求、維護自身權益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12345可不是什么時候都好用,現實中12345暴露出的一些問題,比如推諉扯皮、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等,也應該引起重視。
1、推諉扯皮打太極——工單成了“燙手山芋”
有時一些反映的問題,比如家門口下水道堵了臭氣熏天,或者工地半夜施工吵得睡不著。工單一派下去,就如燙手山芋。街道辦說歸市政管,市政說可能涉及開發商遺留問題,開發商又說驗收早過了該找物業,物業兩手一攤說沒這維修基金,工單在幾個部門間傳來遞去,就是落不到實處。
老百姓電話追過去,得到的回復永遠是“已轉交相關部門處理”,具體哪個部門在管?不知道!啥時候能解決?沒準信!這就是典型的“打太極”,用程序上的“已轉辦”掩蓋實質上的“沒人管”。出現這樣的問題,說白了就是“怕”和“懶”。怕擔責任,怕麻煩,怕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部門職責邊界不清的地方,就成了最好的“擋箭牌”。
2、流程空轉不解決——系統里“已辦結”,現實里“老樣子”
流程空轉的意思就是線上的程序走得嚴謹規范,線下的問題紋絲不動。問題出在人浮于事,腳不沾泥。有些承辦人員,坐在辦公室里打幾個電話,發個協調函,系統里點幾下,就算“辦”完了。
至于電話那頭承諾了沒?協調函有回音沒?問題現場啥情況?壓根沒去實地看過、盯過、落實過。他們把“流程走完”當成了工作終點,而不是把“問題解決”當作目標。這種“重線上記錄,輕線下落實”的作風,說白了就是形式主義作祟,對上應付檢查數據好看,對下糊弄百姓萬事大吉。老百姓的感覺就是被高科技“忽悠”了,流程再完美,解決不了家門口的臭水溝,有啥意義?這比直接說辦不了還讓人窩火。
3、敷衍回復應付事——“萬能模板”和“正在處理”
有時投訴反映之后,滿心期待處理結果,結果收到的要么是冷冰冰的模板短信:“您反映的問題已收悉,已轉交相關部門處理,請耐心等待?!?/p>
你什么時候問,回復永遠是一句“正在處理中”,像復讀機一樣循環播放。這種敷衍,暴露的是雙重問題:一是能力不足。有些接線員或承辦人員,對政策理解不透,業務不熟,遇到稍微復雜點的問題就抓瞎,給不出具體、有效的解釋或方案,只能套用官話模板蒙混過關。二是態度懈怠。缺乏為群眾解決問題的真心和熱情,把回復當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務,隨便對付一下,應付了事,責任心嚴重缺失。
4、訴求反映不當——熱線有時也“超載”
這點得客觀說。確實存在一部分打到12345的訴求,本身不太適合這個渠道,或者信息提供不全導致沒法辦。
比如,有人打電話說自己狗走丟了,還有搞笑的讓12345幫自己孩子找對象,這些訴求,有的是找錯了門,有的是信息模糊無從下手,有的則帶著情緒宣泄的成分,嚴重浪費擠占資源。
12345的坐席、后臺處理能力有限,無效或不當的訴求占用了大量人力時間,那些真正緊急、需要政府協調的民生問題,比如停水停電、安全隱患,可能就因為線路忙或被淹沒而得不到及時響應。其次,增加了不必要的行政成本。處理這些訴求同樣需要記錄、流轉、回復,耗費的是公共資源。
當然,不能把板子全打在老百姓身上。如果前面三條問題(推諉、空轉、敷衍)很嚴重,老百姓反映正當問題總得不到解決,他們自然會焦慮,會“病急亂投醫”,把各種問題都往這個看似唯一的出口塞,不管合不合適。所以,入口的引導和分流很重要,但前提是主渠道得暢通有效。
紀委重拳,怎么才能砸到“痛點”上?
紀委這次出手整治“不作為”,是找準了病根。要讓12345熱線真正“熱”起來、管用起來,光靠喊口號不行,得動真格的,關鍵在“實”和“責”兩個字。
說到底,12345熱線行不行,就看它能不能讓老百姓的“呼聲”變成落地的“回聲”。紀委這記重拳,打得及時,更要打得深、打得久。
只有讓那些在其位不謀其政、遇事就推、干活就飄、回復就糊弄的人真正感到疼,讓“解決問題”成為衡量工作的唯一硬杠杠,這條熱線才能重新暖起來、實起來,真正成為政府和老百姓之間那座牢固的“連心橋”。
老百姓要的不多,就是打一次電話,能真真切切看到問題在解決,這就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