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有這樣一個匪夷所思的謎團——
在康熙朝,老四奉旨追比國庫欠款時,為何有3000兩欠賬的隆科多,向他的六叔佟國維借錢時,佟國維卻只借給隆科多500兩?
要知道,當時急于還債的隆科多并非只差這500兩銀子,因此佟國維所借的錢,不僅不能解隆科多之困,反倒會讓隆科多懷恨在心,認為的他六叔就是在袖手旁觀。
那么,佟國維為何要這么做呢?
他是怕借出去的錢打水漂,還是他從心底里就看不起這個侄子?
但問題是,區區三千兩白銀,對于佟國維這位康熙朝的首輔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而佟國維若是真看不起隆科多,他又為何會在退休前,向康熙舉薦隆科多呢?
同時,事后隆科多為了還債不得已賣掉了康熙御賜的“寶刀”,可不久之后,這把“寶刀”卻又回到了康熙的手里。
在這其中究竟隱藏著什么隱情?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隱藏在這一事件背后的真相!
隆科多借錢還債
康熙四十六年,黃河發大水,就在康熙與諸皇子、大臣商討如何賑災之時,方才得知偌大的國庫,能夠撥出的庫銀竟不足50萬兩,而賑災與修堤所需的銀兩至少還缺200萬兩以上。
為此,康熙接受了老四胤禛所提出的建議,一方面撥出庫銀40萬兩購糧急送災區,另一方面由老四帶領老十三胤祥江南籌款賑災。
在老四的謀劃下,他和老十三在八爺黨的地盤,順利完成了這次賑災籌款的任務。
然而他倆還沒有返京,老四就得到了另一個消息——
康熙為了填補國庫,打算從皇子中擇一人出任欽差,追討在朝官員們從國庫借出去的欠款。而這個既難完成又會得罪人的活兒,在諸皇子各懷鬼胎地推脫下,落到了他的頭上。
就這樣,回京的老四與康熙一番深談過后,未做休整,又率領他從江南帶回來的田文鏡,投入到了追比國庫欠款的任務中。
為了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更為了不讓康熙失望,老四本著要做“孤臣”的心,責令欠款的大小官員們,限期十日內還清欠款,逾期不還者,便將其抄家拿辦。
見老四如此不講情面,那些欠款官員們的心思卻各有不同——
其中一部分人——從小就跟在康熙身邊,鞍前馬后熬出來的心腹重臣,雖然有些擔憂,卻并沒有多少的恐慌。
在他們心里,實在挺不住了就去找康熙哭訴,到時憑借著君臣多年的舊情,自然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還有一部分人——在京重要衙門的堂官和司官。
他們雖然沒有前一類人無所懼的底氣,但是他們大多卻具有還錢的實力。因此,這類處于觀望攀比狀態的人,雖然有擔憂也有恐慌,但總體來說,恐慌的程度并不深,他們清楚,最不濟也無非還錢免災而已。
可有一部分人,見老四如此態度卻十分恐慌。
這類人既沒有第一類人的底氣,也沒有第二類人的實力,他們借錢一多半用于生存,剩下的則用于無法避免的應酬花銷。
對于這部分人,讓他們頂住壓力不還,他們沒有這個膽子;可他們想還錢,一時間又沒有還錢的能力,因此,這類人就陷入要如何還賬,以及還不上賬會被抄家的恐慌之中。
而前任順天府府尹隆科多就是其中的一員。
在戶部衙門,隆科多見“幫辦”田文鏡,對老狀元毫不客氣的羞辱;又見老四對大阿哥胤禔的門人——馬國成,不留情面的處置。
隆科多當場就慌了神。
從戶部衙門回來,隆科多第一時間就去了佟府,找他的六叔佟國維:
“……您老也知道,自打侄兒,前幾年被朝廷撤了差事,一直賦閑在家,可是這一家老小,總得有個開銷不是呀,這么著了,我在戶部借了三千兩銀子。可是這兩天朝廷上追得緊,十天之內要是不還就得抄家……”
佟國維聽了隆科多這一番話,一臉嫌棄地說道:
“好了,好了!管家,到賬房去給他拿五百兩銀子!”
說完這句話,佟國維瞥了隆科多一眼,轉身就離開了。
到此,問題出現了——
明明隆科多欠下的是3000兩銀子,為何佟國維只借500兩?
要知道,隆科多若有能力還款,絕不會上門去求佟國維,既如此,佟國維所借的錢對隆科多還賬來說,就沒有任何的幫助。
難道佟國維就是打心眼兒里看不上隆科多嗎?也正因如此,所以就連佟府的管家,都敢拿話來敲打隆科多。
但根據后續的劇情來看,佟國維并非看不上隆科多,相反他還對隆科多寄予了厚望,以期他能扛起佟家的大旗,延續佟家的榮光!
對隆科多的歷練
在雍正繼位之前,康熙朝著實發生了不少大事——
先是康熙用計復立太子而后又廢,在此過程之中,康熙借“競選太子”一事,狠狠打壓了老八胤祀。
隨后,在九子奪嫡最敏感的時期,康熙又把西北的兵權交到了老十四胤禵的手中,以致于老十四陡然間成為了一匹奪嫡的黑馬。
可就在這期間,“死鷹事件”發生了。
這一事件,不僅提前了康熙去世的時間,還敲響了奪嫡之爭即將結束的鐘聲。
事件發生后,氣急攻心的康熙重病臥床,而在康熙所擺的“迷魂陣”(免去老四和老八的職務)下,不少人都認為康熙默定的繼位人是老十四,持有這種看法的人,就包括老四和八爺黨里的老九。
但在老八眼中,康熙是不是默定老十四為繼位人并不重要,因為他已做好了關鍵時刻出“黑手”的準備。因此對他來說,有威脅的人,只有在京的老四,而非遠在西北的老十四。
在這種情況下,老八為求萬無一失,除了提前布置了豐臺提督成文運這一個“暗子”之外,又安排老九和老十去拉攏隆科多:
“豐臺大營是我們的人在主事,我想那邊不用有什么擔心的……最關鍵的是隆科多,他手里有兩萬兵馬管著九門,是最厲害的殺手锏。”
而之所以老八認為九門提督隆科多是殺手锏,就是因為隆科多對外可以限制或放入城外的兵力,對內又可以控制城內的局勢,甚至有能力誅殺城內的任何人。
到此,在奪嫡的最后關頭,主管九門的隆科多,其重要性也就顯而易見了。
那么,當初連3000兩欠款都還不起的隆科多,又是如何坐上九門提督這把椅子的呢?
比較有意思的是,這個推隆科多坐上這把椅子的人,正是當初只借給隆科多500兩的佟國維。
那時,康熙正借著“競選太子”一事向老八及八爺黨下套,而早已揣摩透康熙心思的佟國維,也借機上演了一次“燒熱灶”的反向押寶行為。
康熙為了穩定局勢,盡快結束“滿朝亂敲東宮鼎”的鬧劇,私下里與佟國維談了一筆交易,讓佟國維把老八給“燒冒煙”,隨后再認下罪,以此坐實老八“結黨”。
在那筆交易中,康熙給佟國維的補償,就是可以安排一個佟家的后輩。
當時佟國維想讓康熙安排的人,就是隆科多。
而康熙一聽要安排的人是隆科多,沒有任何抵觸,當場就委以了“九門提督”這一重任。
那么,佟國維為何會向康熙推薦隆科多呢?
注意,當時康熙見佟國維推薦的是隆科多,曾笑著說了這么一段話:
“這么多年,小多子也歷練得差不多了,那就讓他出來當差吧!”
在這段話里,康熙所謂的“歷練”就是一個極為關鍵的信息——
這一信息,不僅與康熙臨死前跟隆科多的那場對話強相關,還與佟國維為何向康熙推薦隆科多有密切的關系。
要知道,雖說給佟家安排一個后人是康熙予以佟國維“提前退休”的補償,但這并不意味著只要是佟國維的推舉,康熙就會應允。
退一步講,一旦佟國維推舉的人不合康熙的“口味”,那么康熙即便不會明著拒絕,也絕不會對其委以重任。
既如此,涉及到佟家榮光的延續,佟國維所推舉的人選自然會慎之又慎。而佟國維之所以會在這種情況下還推舉隆科多,就說明他清楚隆科多必是康熙滿意的人。
可佟國維有這種判斷的依據,又是什么呢?
其實,答案就是康熙話里的“歷練”二字。
注意,康熙臨死前,向隆科多托孤時,還說過一段與之有關聯的話:
“這些年苦了你了,聽人說,你總怪你六叔佟國維壓著你,其實你是冤屈他了,真正壓著你的,是朕!”
通過這段話就可以確定——康熙對佟國維所說的“歷練”,就是他暗中授意佟國維來“壓”著隆科多,而佟國維正是因為這層關系,才會向康熙舉薦隆科多。
也就是說,不是佟國維看好隆科多,而是他知道,康熙看好隆科多。
那么,問題又來了——
康熙暗中授意佟國維,去歷練隆科多的目的是什么?同時,這與佟國維只借給隆科多500兩銀子之間,又是否存在某種潛在的關聯呢?
康熙的“Plan B”布局
我們將視角拉回到隆科多向佟國維借錢的那天,隆科多從佟府回去后,為了償還欠款,幾經猶豫,去當鋪當掉了康熙御賜給他的那把“寶刀”。
然而詭異的是,康熙在臨死前向隆科多“托孤”時,竟又拿出了這把“寶刀”。
基于“寶刀”在康熙手里再現的這一幕,其實就可以得出一個推測——
康熙在關注著隆科多的舉動,至少從追比國庫欠款時起,隆科多的一舉一動就在康熙的密切關注下,否則,康熙絕不會拿到隆科多當掉的那把“寶刀”。
而康熙之所以要拿回這把“寶刀”,基于后續的劇情,就是為了給“托孤”一事增加一層情感的砝碼,以確保隆科多不會失控,保證老四胤禛可以順利繼位。
在此基礎上,我們再聯系佟國維只借給隆科多500兩銀子的事,不難得出一個更進一步的推測——
佟國維極有可能得到了康熙某種私下里的授意。
否則,佟國維若想幫助隆科多,自然會直接給出3000兩,而若是不想幫隆科多,佟國維也大可以直接拒絕,沒有必要多此一舉,只借給隆科多500兩。
甚至有可能,授意佟國維只借500兩,不僅是對隆科多人品的考驗,還是為了“逼”隆科多賣出那把“寶刀”——隆科多手里最值錢的物件,也是隆科多最后的“驕傲”。
那么,康熙為何會有這種匪夷所思的授意呢?
其實,這就是康熙的“Plan B”布局——
借用康熙曾說過的那句話:“干大事者,必須找‘替身’為第一”,其中的“替身”就是繼位人、繼承人的意思,也就是說只有選好了繼位人,才能將大事干成。
而晚年的康熙想要干的只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刷新吏治、整頓時弊。
對于已力不從心且又不想得罪人的康熙來說,要想做成這件事就只能寄希望于他的繼位人,也就是大清朝的下一任皇帝。
最初,康熙一度寄希望于太子胤礽,畢竟太子是在位三十多年的太子,名分早定,由胤礽繼位來落實他的遺愿,是最合理正當的。
尤其是在“九子奪嫡”暗流涌動的狀態下,胤礽繼位是最不容易引發朝野動蕩的選擇。
奈何,隨著事情的發展,康熙日漸覺得胤礽并非合適的人君之選,且不說胤礽沒辦法完成他的遺愿,一旦胤礽繼位,可能連做個好皇帝都是一件費勁的事。
尤其是在老四去江南賑災籌款中,康熙見胤礽不僅不維護老四,反倒在背地里攻訐老四,這種發現就讓康熙更加失望。
在這種情況下,康熙也就動了選一個“備用”繼位人的準備,而這個“備用”的繼位人,就是老四胤禛。
原本,老四主動請纓去江南籌款賑災,并沒有讓康熙眼前一亮,直到康熙決定追比國庫欠款,而見諸皇子都在變相推脫之時,康熙才動了考驗老四的心——
老四從江南籌款凱旋而歸的那天,在朝陽門,諸皇子和朝中大臣設宴為老四接風,以期老四礙于情面,能當眾表態若他領了“追比欠款”的任務,會對他們手下留情。
然而,老四卻寧愿得罪在場所有人,也沒有松口。
老四的這一表現就令康熙極為滿意,因此才會在當日特意交待御膳房為老四準備一桌御膳。
而隨后老四與康熙的那場對話,更是讓康熙堅定了要選老四為“備用”繼位人的決定——
在那場對話中,老四對朝局時弊的分析,深得康熙的心:
“……那些有錢的士紳人家,仗著免稅拼命買地,小戶人家因為人多地少,付不起丁稅,也就甘愿賤價賣了田土,當他們的佃戶,這樣一來,土地年年兼并,貧富日益不均,而國家的稅收呢,卻是年年減少,僅此一弊,朝廷已不堪其憂啊。”
老四并不知道,他的這一番分析才是奠定他后續能夠繼位的關鍵。因為這一番分析所涉及到的內容,正是康熙晚年最想做成的大事。
隨后,當話題轉到“追比國庫欠款”的任務時,老四更是當場表態:
“兒臣愿意辦理追比欠款的差事,只要對朝廷有利,對我大清的江山社稷有利,兒臣大不了做個孤臣就是了。”
老四為大清朝的江山社稷甘愿做“孤臣”的表態,順利通過了康熙的考驗。
可能有人會問,通過這一點就斷定康熙將老四選為“備用”繼位人的推斷,是不是過于草率,畢竟,除了老四之外,康熙也可以選擇老八、老十四。
注意,康熙在臨死之前,對老四說過這樣的一段話:
“八阿哥胤祀,處處學朕,可他處處學得不像,朕是以寬仁治仁,他是以寬仁收買人心……即便他的寬仁是真的,也只會把我大清江山徹底毀壞;十四阿哥嘛,這些年鎮兵經武很見成效,可是他膽子過大而胸襟狹小,用于治兵尚需謹慎得當,用于治國則必然壞事……”
通過這段話就可以得出,早在很久之前,老八和老十四在康熙的心里就被畫上了一個“×”,而老大、老三和老十三康熙雖未明言,但他們絕非合適繼位人也是顯而易見的。
無腦的“傻大”自不用說,老三專心于“文學”,康熙自不好意思影響其在文學方向的發展,而“俠王”老十三又太過耿直。
因此,康熙會選擇“實干家”老四,看似偶然,卻也是必然的結果。
既然,康熙有心培養老四為“備用”繼位人,自然要考慮其能否順利登基。
面對八爺黨的虎視眈眈,讓勢單力薄的老四繼位本就危機重重,而老四又選擇了走“孤臣”的路,這在某種程度上又提高了他繼位的難度。
因此,康熙才動了起用隆科多來幫助老四繼位的心。
在此之前,康熙之所以要對隆科多進行“歷練”,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康熙應付“九子奪嫡”的局面所布下的暗子,一旦他準備推弱勢的皇子繼位,關鍵時刻就可以委以隆科多重任來幫助其繼位。
只不過,最初“歷練”隆科多時,康熙只是動了廢太子的心,卻沒有想好繼位人;而這一次再次授意佟國維繼續打壓隆科多,方才打算真正起用這枚暗子。
以上,就是佟國維為何只借給隆科多500兩的背后隱情。
而在此之后,佟國維之所以會安排隆科多出任理藩院的牢頭,并讓其通過老十三去接近老四,在某種程度上,或許就是因為佟國維從康熙最新下達的授意里,隱約看出了康熙有意推老四繼位。
否則,佟國維又豈會突然動了扶隆科多的心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