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奧運會乒乓球賽程一出,整個圈子都有點炸鍋,大家都盯著一個問題:國乒到底怎么排兵布陣,這次還能不能復制“多面手那種4項全兼的神跡,先說結論——基本沒戲,這不是擺爛,而是現實太骨感,奧運會的排表直接把“全能型選手這條路給堵死了,別說王勵勤了,就算是巔峰馬龍來了,面對這種密集賽程也得頭疼。
先看時間表,7月15號奧運會開幕,17號混雙金牌就要誕生,18、19號緊接著就是男女雙的決賽,前三天直接決出三塊金牌,壓力大不大,球迷都能算出來,混雙、男雙、女雙的預賽和淘汰賽其實是并行推進,也就是說,想要一個人身兼三項,絕對不是“多打一場球這么簡單,連續高強度作戰,甚至前一天剛拼完一場淘汰賽,第二天立刻又是生死局,別說體能,光是精神壓力就足夠壓垮人了。
再說,這不是普通的洲際比賽,奧運會全程七局四勝,場場拉滿,每一分都得死扛,輸一塊金牌,外界不可能像亞錦賽那樣一笑而過,這屆奧運的賽制就是不給你喘息的機會,容不得一絲“慢熱,前腳混雙剛進四強,后腳男雙首輪就開打,女雙那邊也沒等你歇著,這種賽程下,誰還敢讓核心球員“兼三,那就是把雞蛋全放一個籃子里,風險拉滿。
問題來了,以往國乒最自豪的“多面手優勢,這回還管用嗎,細看歷史,王勵勤、張怡寧當年也有過“多線作戰的風光,但那是時代不一樣,現在對抗節奏和賽程壓力都翻了好幾番,別說主力,替補上來都得是能硬剛的狠角色,畢竟沒有人能保證在高壓下場場穩定,心理素質再強也怕連軸轉,奧運會和普通比賽的“兼三,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其實,國乒教練組早就有預案,這次更傾向于“拆分組合,混雙一對,男雙、女雙各自配置,不用再幻想那種“一個人橫掃三線的畫面,林詩棟、蒯曼如果主攻混雙,那王楚欽、孫穎莎、王曼昱就各自專注自己雙打項目,這樣分工才合理,也更科學,反正團體賽是在所有單項之后,時間上不會沖突,單項和團體可以分開全力沖刺。
有網友可能還在擔心,萬一犧牲掉“多面手,是不是就少了保險,實際正相反,國乒根本不會放棄任何一塊金牌,現在的策略是把每塊金牌都當做“主力戰場,分人不分心,每條線都用最強陣容去沖擊,哪怕只拿一塊也要確保萬無一失,別小看這個思路,奧運會就是沒有退路的地方,心理崩盤比體力透支還可怕,只有讓每個項目的選手都能專注備戰,才有可能頂住賽程壓力。
當然,不乏有聲音覺得“主力拆開等于浪費人才,但你把中國隊的底蘊放在全球來看,能組出兩套冠軍級陣容的國家,全世界找不出幾個,這種“兵力分散其實是奢侈的煩惱,別的隊想都不敢想,何況現在乒乓球國際競爭其實沒變弱,反倒局部區域有點“內卷,日本、韓國、德國都在虎視眈眈,國乒要是再搞“大包大攬,容易顧此失彼,上一屆奧運混雙就被日本隊偷走了一個教訓還不夠嗎。
回到現實,洛奧賽程的最大信號,其實就是“別指望一個人扛全隊,教練組和核心球員都得做選擇題,王勵勤那一代的全能神話,是時代的產物,現在的奧運,拼的是體系、是陣容厚度,不是“單核爆炸,這屆要沖擊6金,靠的是合理分工和頂級輪換,誰還在幻想“一個人拿三金,那不是對運動員不負責任,簡直是拿國乒的金牌當兒戲。
說到底,洛杉磯奧運會的賽程,其實是一次“拆局考驗,逼著國乒必須做出取舍,誰能頂住壓力,誰能在關鍵場次站出來,已經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年代了,這也是乒壇進化的必然結果,分工合作才是王道,“6金方案不但更合理,也更符合現在國乒的優勢,別再迷信“一個人橫掃全場,集體作戰,才是最穩的保險。
最后,球迷們也別太焦慮,國乒自有體系優勢,教練組的精細化分工和選人策略,才是洛奧沖金的底氣,只有放下“情懷濾鏡,看清現實的殘酷,才能真正理解這屆奧運的分量,畢竟,冠軍不靠奇跡,靠的是每一個細節的極致打磨,你說巧不巧,這才是中國乒乓最大的底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