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這玩意兒,在中國人眼里那可是個大寶貝,是民族的脊梁和防御的鐵壁。從小到大,我們學歷史的時候,總聽老師說它擋住了多少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保住了中原的安寧。
可它到底有沒有用?有用是肯定的,但用處大不大,值不值那人力物力,就得打個問號了。更絕的是,有美國專家直言,長城不光沒幫到歐洲,還害慘了他們。
長城最早的墻體不是秦始皇首創(chuàng)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為了防備鄰國和邊疆部落,就在邊境修堡壘、烽火臺。趙國、燕國、齊國都建過自己的長城,主要是夯土墻,用來擋騎兵沖鋒。
前221年秦統(tǒng)一天下后,嬴政派蒙恬帶兵把這些散的墻連起來,從甘肅岷縣拉到遼寧碣石,總長上萬里,主要針對匈奴。匈奴是北方大部落,騎馬射箭厲害,經常南下?lián)尲Z搶人。秦長城用當地材料,平原土堆,修得高大,還配關隘和哨所,士兵日夜把守。
漢朝接著修,武帝時衛(wèi)青、霍去病打出去,長城墻也往北推,防線更穩(wěn)。后來北魏、隋、唐、金、明都修過,明朝最賣力,用磚石建,墻高十米多,頂上能跑馬車,烽臺密布。清朝康熙后基本停工,因為疆域擴大,蒙古歸順了,不用墻擋了。
長城的作用主要是防入侵。歷史上,它確實拖住了不少游牧部落的腳步。漢朝時,匈奴多次進攻,長城關口卡住他們,騎兵沒法大舉進來,只能小股騷擾。明朝時,蒙古殘部來襲,長城幫著守軍拖延時間,等援軍趕到。
長城還管關口收稅,查人口流動,用狼煙信號傳情報。但它不是萬能的,墻再高也擋不住內奸或大軍圍攻。明末,李自成起義,吳三桂開門放清軍,長城就白搭了。但在冷兵器時代,它讓游牧民族付出大代價,間接保護了中原農業(yè)文明。
長城也有副作用,花錢花人太多。秦朝征幾十萬勞力修墻,好多人累死餓死,民間怨聲載道。漢朝修墻耗國力,邊防兵吃不飽,還得打仗。明朝修得最結實,但國家窮了,農民起義多。
墻擋住了北方部落,也擋住了文化交流,北方游牧經濟沒法融入中原,矛盾積累。游牧民族靠搶掠過活,長城一堵,他們南下難,就得找別的出路。
那位美國專家叫巴菲爾德,是一個人類學家,在波士頓大學教書,他專研究中亞游牧社會。1970年代,巴菲爾德去阿富汗北部做田野調查,騎馬跟牧民混,寫了好幾本書,最有名的是《危險的邊疆:游牧帝國與中國》,書里分析長城怎么影響游牧部落的策略。
巴菲爾德說,長城把游牧民族隔離在外,他們沒法搶中原,只能轉向西邊,結果歐洲遭殃了,長城推著游牧部落西遷,引發(fā)歐洲大亂。
巴菲爾德的邏輯是這樣的。游牧民族,生產力低,草原不穩(wěn),靠搶定居文明過日子。中國修長城,擋住南下的路,他們內部壓力大,就分裂西遷。
公元前58年匈奴分南北,南的投漢,北的開始往西跑。經過幾個世紀,匈奴混著其他部落成了4世紀出現(xiàn)在歐洲東部的匈人。匈人是游牧騎兵,弓馬精熟,組織松散但打仗猛。
匈人西遷后,歐洲就亂套了。4世紀末,匈人推著日耳曼部落南下,打敗東哥特,哥特人逃進羅馬境內,引發(fā)連鎖反應。羅馬邊防崩了,日耳曼人涌入高盧、西班牙。441年,匈人入侵東羅馬,搶掠巴爾干,羅馬賠錢求和。
這些入侵直接砸了西羅馬。476年,日耳曼將領奧多亞克廢末帝,羅馬滅亡。歐洲進入黑暗時代,王國林立,城市衰敗,貿易斷絕。巴菲爾德說,要沒長城,匈奴可能留在亞洲,歐洲就會少這些禍。
長城保了中國,但間接害歐洲分崩離析,沒時間統(tǒng)一強大。當然,這觀點有爭議。有些人說,匈人遷徙原因多,氣候變化、內部爭斗也是推手,長城只是因素之一,歐洲弱是自己問題。
巴菲爾德的書也是基于史料,沒胡編。他讀過中國王朝史和西方文獻記錄,分析過游牧民族的社會結構。游牧帝國靠首領魅力統(tǒng)合,政局不穩(wěn),長城讓他們沒法持久搶掠中國,就只能西遷。
他說長城也是中國抵抗外敵入侵的對策。歐洲地形破碎,海島眾多,城邦文化繁盛,國王守著自家城堡,沒大帝統(tǒng)一修墻。羅馬雖然有墻,但短,不如長城連貫。
如今,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旅游熱點,北京八達嶺經常人山人海。它雖然沒有軍事用處,但文化價值依舊很高。巴菲爾德觀點啟發(fā)人想,長城不光是墻,還是歷史轉折點。擋一方,推另一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