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住在蘇河灣萬象天地附近的居民來說,清晨傍晚帶著家里的“毛孩子”到商場里溜達一圈幾乎已成日常。在這里,消費者可以帶著寵物一起吃飯、購物或是參加各類寵物社群活動。
今年上海寵物時裝周期間發布的《2025年寵物時尚趨勢白皮書》顯示,去年中國寵物數量首次超過4歲以下嬰孩,中國寵物市場規模已突破7000億元,預計2028年將達1.15萬億元。
在持續升溫的“它經濟”驅動下,一批商業地產像蘇河灣萬象天地一樣開啟“寵物友好”探索。仲量聯行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上海市購物中心新開門店業態面積占比中,寵物及其他服務的業態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達到2.1%,較前年同期增長0.6個百分點。通過引入寵物消費業態、增加適寵設施及服務、加強文明公約等方式,寵物友好商場以萌寵為商場引流,筑起新的消費賽道。
蘇河灣萬象天地內,萌寵元素隨處可見。葉宇攝
借力“寵物經濟”
放眼全球,伴隨寵物數量越來越多,人與寵物的關系愈發親密,社會公共空間的“含寵量”也不斷上升。以美國為例,當地研究機構的調查數據顯示,美國70%的家庭飼養寵物,82%的養寵人將寵物視作家中的孩子,寵物經濟規模近1500億美元。在伴寵情感的需求推動下,大約68%的非寵物專業零售店允許顧客攜帶寵物入內,其中包括Nordstrom等高端百貨商場。
國內的寵物市場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進入高速發展期,由此帶動西郊百聯、西岸夢中心、蘇河灣萬象天地等一批商場向寵物敞開大門。《2025年寵物時尚趨勢白皮書》分析認為,中國養寵家庭滲透率達到30%以上,標志著行業已從“培育期”逐步邁入“全民化階段”。
“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講,人們的養寵需求將從基礎慢慢向高階延伸,意味著寵物消費正在升級。無論從商業端還是產業端來說,都是一片廣闊的‘藍海’。”共同發布該報告的POP趨勢網站董事長陸平一說。
蘇河灣萬象天地戶外草坪。段心玫攝
轉型寵物友好商場的第一步,就是引入寵物相關業態,吸引更多的養寵人士前來消費。蘇河灣萬象天地在商場東里辟出整層寵物主題專區,網羅洗護美容、寵物鮮食、日托寄養、寵物攝影等多元服務。西郊百聯內入駐多家寵物友好概念門店,為養寵者提供涵蓋寵物瑜伽體驗、寵物游泳等遛寵休閑方式。
“但是寵物友好商場并不完全等同于寵物業態商場,‘寵物友好’通過為養寵人士提供相關服務,形成商場的磁吸力,并在此基礎上滿足他們的各類消費需求。”上海蘇河灣萬象天地總經理黃靖欽表示,一方面,寵物行業線下門店的毛利率并不高,仍然有待成長;另一方面,養寵人群其實覆蓋全年齡段,從年輕人到“銀發族”都有,消費需求包含但不止于寵物。因此,寵物友好商場的商業屬性仍然是綜合零售。以蘇河灣萬象天地為例,商鋪中一半為餐飲,另外一半為服務配套加零售,其中寵物相關門店占比約為10%。
打造適寵空間
從國內外寵物友好商場的成功經驗來看,除了業態上進行有的放矢的調整之外,其實更注重的是對寵物的開放與包容。也就是說,既要在硬件上打造出適合寵物出入的空間,也要從軟件上營造出歡迎攜寵顧客的氛圍。
記者觀察發現,通常擁有開放空間的商場,更具改造潛力。西郊百聯曾是國內第一家開放式花園購物中心,2023年重新開業后成為人寵共融的樂園。蘇河灣萬象天地也自帶“基因彩票”,項目6萬平方米開放式商業空間與4.2萬平方米城市綠地公園有機融合,形成四通八達的空間結構,可以說是天然適合寵物撒歡的場地。
不過即使“天賦異稟”,真正決定能否向寵物敞開大門的,還是商場的“后天努力”——在設計建造的過程中,通過合理的規劃,“擊中”養寵人的真實需求。蘇河灣萬象天地不少員工本身就是資深養寵人,黃靖欽家中也有兩只貓和一只狗:“我們了解小動物的行為習慣,這是我們的設計標尺。”
扶梯前的提示地貼。葉宇攝
記者在蘇河灣萬象天地內看到,商場規劃了攜寵專用路線,在每一部扶梯前,都有醒目的地貼提示主人抱起寵物或使用背包;超過80%的餐飲商戶設立了外擺位,從精品咖啡館到特色餐廳,寵物可進入專屬區域陪伴主人用餐;大馥·串燒酒館、Tunamaki等門店還向顧客提供寵物零食。住在附近的趙先生就是被周到的環境“圈粉”,每晚都帶自家金毛犬來散步:“哪里能休息、哪里能飲水一目了然,帶大型犬坐專用電梯也不必慌張,省心又安心。”
在商場氛圍上,蘇河灣萬象天地從開業伊始,就策劃了一系列活動,為攜寵客群創造獨特的社交體驗和情緒價值。2023年啟動寵愛天地1.0活動,號召寵物愛好者齊聚蘇河灣;2024年升級為寵愛天地2.0,組建線上寵物友好社群。今年3月活動再度迭代,推出“尾巴搖擺季”主題活動,場內30多家品牌加入“絨化街區”企劃,開展萌寵走秀、快閃展覽、愛心領養等活動。活動期間,蘇河灣萬象天地客流較去年同期增長近35%,營業額同比增長10%。
平衡人寵矛盾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布局寵物友好的商場不在少數,但也不乏以“寵物經濟”為流量噱頭的魚目混珠者,被消費者貼上“偽寵物友好”標簽,吐槽“除了商場向寵物開放,其他各類設施與服務嚴重缺位”。
黃靖欽認為,這種現象背后折射出一些急功近利的商家對“寵物友好”的誤讀:“其實‘寵物友好’的本質還是聚焦人的需求。當寵物已經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需要能夠與寵物和諧共處的公共空間。這其中既包括養寵物的人,也包括怕寵物的人。”這意味著,真正的寵物友好商業體也必需保障怕寵人群的權益,尊重不同客群的需求差異。
這就要求商場主動作為,承擔起相應的引導、管理責任,洞察人與寵物共處中的真實痛點,并為平衡人寵矛盾投入相應的成本。如西郊百聯發布寵物文明公約,要求進入的貓狗必需為已辦理相關登記手續的健康寵物,商場1樓客戶服務中心為市民提供寵物推車、嘴套、牽引繩等。蘇河灣萬象天地內,每隔三五步就放置寵物拾便處、寵物垃圾桶等衛生設施,還設置寵物專用電梯,避免人流密集區的潛在沖突。
店鋪外有寵物飲水點。段心玫攝
除了增添服務設施外,“寵物友好”對商場內的工作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服務要求。蘇河灣萬象天地根據三年實際運營的經驗,制定了一套標準操作規范:物業提高定時巡查的頻率,及時解決環境衛生問題;建立完善的客服響應機制,為怕寵顧客定制專屬解決方案……“我們的保潔人數、清潔成本遠高于普通商場。但就目前來看,優質口碑帶來的收益能夠覆蓋增加的成本。”黃靖欽表示,蘇河灣萬象天地今年客流截至目前已實現30%增長。
回顧如今較為成熟的歐美寵物友好商場,同樣也經歷了寵物從“消費客體”轉變為“空間主體”的過程。在寵物經濟萌芽、商業競爭增加以及相關政策指導的三重驅動下,推動商業體從單一銷售場景到服務增值再到生態共生。
日前,上海正在制定國內首個適用于寵物友好空間的地方標準《寵物友好型商業場所及其室內場館運行管理規范》,意味著“寵物友好”將走上更規范、可操作的道路。黃靖欽也樂見更多同業入局:“在現代都市生活中,人與動物的和諧共生已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商業場所不僅是消費空間,也應當成為傳遞人文關懷、促進生命平等的城市客廳。”
上觀新聞·解放日報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者:葉宇 段心玫
微信編輯:泰妮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