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有這么一個謎團——
在暢春園繼位后,一直提防八爺黨暗中作祟的雍正,為何到了最后關頭,還是讓八爺黨發動了一場險些令他退位的“八王議政
又為何明明老十三已事先給出了警示,而雍正也察覺到了些許不對,可雍正不僅沒加以阻止,事先還不做任何防備?
是忙于整頓吏治的雍正疏忽大意了,還是晚年的雍正有些力不從心?
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隱藏在這一事件背后的真實隱情!
疑點:雍正的反應
科甲朋黨案結束之后,雍正繼八爺黨這個天生的對手外,又成功收獲了兩大敵對勢力——士紳集團和旗人集團。
可即便朝局對雍正極為不利,雍正也并沒有放棄將整頓吏治和旗務改革進行到底。
在這期間,一直隱忍的老八允祀,終于看到了掀翻雍正這條破爛大船的機會,于是開始著手布置對雍正最后的“殺招”——以恢復“八王議政”的祖制為由,用兵諫逼迫雍正退位,進而推皇三子弘時上位。
而要想落實這件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讓雍正同意關外的鐵帽子王進京。
為此,老八動用了早在雍正二年“科舉舞弊案”時,就埋下的一枚棋子——弘時,他蠱惑弘時向雍正提議,讓掌管各旗的鐵帽子王進京,共商旗務整頓。
看似弘時一肚子心眼,可卻沒有一個是在線的,聽了老八的蠱惑,很快便去找雍正“進言獻策”。
當時,積勞成疾的雍正,因“科甲朋黨案”清流的逼宮,以致急火攻心臥病在床,弘時帶著弘晝前去慰問,伺機就提出了要替雍正“分勞”:
“皇阿瑪雖說睿智天縱,但九州萬方集于一身,宵衣旰食日理萬機,您就是鐵打的人也會熬出病來。這幾年,四弟多少幫阿瑪分了點勞,兒臣和弘晝卻未能替阿瑪分憂,心中常感惶恐。
“阿瑪,父有疾,兒當服其勞。有什么事您就下旨吧,就算兒臣一時片刻做不好,也可以和阿瑪和十三叔他們學呀。眼瞅著您累成這樣,兒臣卻在一旁閑著,心里難受呀。”
這一番情真意切的發言,當場就把雍正給感動了,隨后雍正就當前的局勢提出了一道考題:
“你說說看,朝廷的當務之急是做什么呀?”
早有準備的弘時,立即抓住機會說道:
“推行新政!推行新政的當務之急是整頓旗務。”
聽了這話,雍正饒有興致地問弘時理由是什么。
為了讓雍正接受他接下來要提的建議,弘時沒有急著就這個問題給出回答,而是先將新政如何好吹噓了一遍,隨后才轉到旗務上。
雍正并沒有被弘時前半段的“馬屁”給拍暈,弘時的話剛一說罷,雍正就指出了這一番侃侃而談似是而非,然后就其中存在的問題予以了點撥。
過程中,雍正見弘時面露些許失望之色,考慮到不能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便耐著性子問弘時,他對旗務整頓有什么看法。
弘時見話題又轉回到他此行的目的,立馬激動地站起來說:
“旗人歸八旗管,而現在由直隸總督來整頓,就存在著名不正言不順的問題。兒臣的意思,把八旗的旗主叫來,由他們對本旗進行整頓,這樣就能如臂指使順理成章了。”
而雍正一聽弘時的建議,瞬間就意識到了些許問題,然后嚴肅地問道:
“這話是誰對你說的?”
弘時聽到雍正的問話,連忙跪下解釋道:
“回皇阿瑪,這幾年兒臣雖然沒有當差,對朝廷的政務卻不能不關心,這些都是兒臣和朝野的一些有識之士,在深談中得來的。”
也正是弘時當時的反應,以及對此所給出的解釋,讓雍正基本確定弘時此行,背后很可能有“妖人”指點——
要知道,弘時若是心中沒鬼,直接給出解釋就是,又何必慌忙跪下?
這一跪,恰恰證實了弘時的心虛
同時,弘時所給出的解釋也是漏洞重重。當時朝野上下,絕大多數人對新政以及旗務整頓都持反對的態度,那種情況下又豈會有人跟弘時深談該如何推行旗務整頓?
正是因此,雍正才會意味深長地問:
“這件事交給你去辦,能不能辦好?”
雍正是真打算讓弘時去落實此事嗎?
不!雍正是在套話,看弘時此行的真實目的究竟是什么。
聽了雍正的話,弘時略一猶豫地說道:
“回皇阿瑪,兒臣辦不好……整頓旗務是個得罪人的事,您想八叔那么厲害,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敢管得太緊,我想為什么,就是因為旗人各有所屬,兒臣之所以叫各旗的旗主來進京整頓,也就是這個道理。”
聽弘時提及老八,雍正當即意識到弘時背后的那個“妖人”,極有可能就是一直虎視眈眈的老八允祀,而老八的目的便是要讓關外各旗的旗主進京。
看著眼前的弘時一本正經地演戲,雍正面帶笑容地說道:
“看來這些年你確有長進吶。”
而雍正話里的“長進”,所暗指的就是弘時竟瞞著他,與老八暗中勾連在了一起,這一點確實讓雍正深感意外。
到此,第一個問題出現了——
既然雍正此時已經察覺到了些許不對,為何他不阻止后續事情的發生,反倒在不久之后,還下旨召關外的鐵帽子王進京呢?
難道雍正就真不怕中了老八暗中所布的圈套嗎?
詭計:引蛇出洞的布局
提出讓關外鐵帽子王進京的弘時走后,雍正忽然間像打了雞血一樣,不顧李德全的阻攔,拖著病軀頂著寒風,非要去找正在家中養病的老十三。
就這樣,在這兩個病友之間,一段匪夷所思的對話拉開了帷幕。
“皇上,您龍體欠安,外面又刮這么大的風,您來看我干什么?”
老十三見拖著重病的雍正被人抬進了自己家,心里清楚必是有重要的事情發生了,于是開門見山地問起了來意。
而雍正一聽老十三的話,沒做什么寒暄,直接道明了他的來意,將弘時提議讓鐵帽子王進京商討旗務整頓的事,告訴了老十三。
聽完雍正的話,老十三當即就意識到了這其中存在問題,但由于他此時還拿不準雍正的真實意圖,因此只能先將這其中存在的風險告知雍正:
“奉天那邊的鐵帽子王,一向都是八哥負責聯系,離開了他只怕很難辦吶。交給他辦,臣弟有點擔心吶。”
老十三這段話里的暗示很明顯——
朝中與這些鐵帽子王交集最多的人就是老八,要是按弘時的建議去落實,那么這件事必然越不過老八;
可若是真讓老八去落實這件事,風險太大了,難保八爺黨不會借機生事。
聽了老十三的話,雍正略一猶豫,然后說道:
“讓他去辦,翻不了天。這個人吶,一向水深難測呀,正好借著這件事,看看他心里頭,究竟是些什么打算?要是膿包遲早得擠了它。”
到此,雍正明知弘時的提議有問題更有風險,但還是選擇鋌而走險的原因,就基本明了了。
最后那句話“要是膿包遲早得擠了他”,其實就已經暴露了雍正的真實意圖——要借此事來“引蛇出洞”:
雍正登基初期,為了穩定朝局,不得已重用老八為總理王大臣,以此來間接操控八爺黨。
這么多年過去了,雖說老八沒弄出來過太大動靜,但老八和八爺黨的存在,還是讓雍正如鯁在喉、寢食難安。
若是他身體還如以前康健,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任由老八在身邊虎視眈眈。
可如今積勞成疾的他,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留這么一個隱患在身邊,對他乃至對后續繼位的弘歷,都是一個莫大的威脅。
這一次弘時突然的提議,讓雍正意識到老八很可能會有一番大動作,于是動了借此機會,提前引爆這顆炸彈的心。
這就是雍正明知弘時的提議有問題,明知讓鐵帽子王進京會給老八可乘之機,可雍正還是采納了弘時的建議,允許鐵帽子王進京的原因。
見常務副皇帝老十三并沒有反對他的打算,雍正立馬開始著手布置起“引蛇出洞”的這個局。
而就在這件事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張廷玉也察覺到了些許的不對——
當天,弘時拉著弘晝來向雍正匯報事情的進展,站在一旁的張廷玉突然出言提醒道:
“皇上,聽說幾位旗主王爺,都帶了本旗的兵馬,這是怎么回事啊?”
一聽張廷玉的話,雍正當即楞了下神,由于當時弘時和弘晝就在眼前,為防打草驚蛇,雍正解釋道:
“這是請了旨,朕同意的!他們的意思啊,既然要整頓啊,就連旗營兵一起整頓,因此啊,就從關外派了一些騎射嫻熟的旗兵,來幫助訓練關內的旗營兵。”
一聽要讓關外的兵訓練京畿的兵,張廷玉那本就擔憂出事的心更慌了。
可就當張廷玉要出言進一步提醒時,雍正卻當場轉移了話題,向弘時和弘晝下達了讓他們去看望這些鐵帽子王的命令。
注意!若當時在現場的不是張廷玉,而是其他大臣,未必能看得出這是雍正“引蛇出洞”的局,然而張廷玉卻能一眼瞧出這里面的虛實。
這其中的緣由,并不在于張廷玉心思玲瓏深通圣意,而是張廷玉曾見識過與此極為相似的招數——
當初,太子胤礽復位,張廷玉陪康熙進行了最后一次南巡。在南巡途中,康熙收到了太子寫給任伯安交易《百官行述》的密信。
康熙拿到那封密信,就決定將密信寄還給太子。
當時,張廷玉就出言勸阻康熙,說這樣做就是在逼太子造反,可康熙卻不以為然:
“這是朕給他最后一次機會!如果他天良沒有喪盡,就應該放棄一切妄念,自行請罪。如果他仍要一意孤行,再干出什么天理不容的事,那么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冊在后,就都怨不得朕了。”
聽了康熙的這一番話,張廷玉當即明白,原來康熙這是在故意逼監國的太子造反,其用意便是要為再次廢除太子,尋一個正當合理的理由。
而這一次,雍正明知老八會借機圖謀不軌,還非要為其“不軌”創造便利條件,其真實用意也就顯而易見了,自然就是在“釣魚”。
正是因此,忠心事主的張廷玉,在雍正逃避該話題后,也就沒有再次出言提醒。
到此,又一個問題出現了——
當初康熙故意逼太子造反之時,為求萬全,特意連發了兩道密旨。
一是讓老四聯合隆科多關注太子的動向,一旦發現太子圖謀不軌即刻捉拿;二是讓老十四密切關注熱河和密云兩地駐軍的動靜,一旦發現這兩地駐軍擅自行動,立刻解除凌普和耿索圖的兵權。
那么這一次雍正布局對老八“引蛇出洞”,難道事先就沒有做任何準備嗎?
可若是雍正留有后手的話,為何雍正在事發之時,還會被老八逼得那般難堪呢?
真相:一網打盡的清算
既然,老八暗中謀劃的“八王議政”,是雍正“引蛇出洞”的局。那么,在這個局中,雍正事先究竟留沒留后手呢?
其實,在劇中對此已經給出了相應的暗示,而答案就藏在喬引娣說的一段話里。
“八王議政”上演的那天早上,一夜未眠的雍正覺得有些肚子餓,便讓一旁的喬引娣準備口吃的。
已對雍正動了情的喬引娣,聽了雍正的話,并沒有吩咐御膳房去做,而是親手做了一份山西的面片兒。
對于喬引娣的這個舉動,雍正在心里笑開了花,就在這個時候,喬引娣講了一個關于面片兒的故事:
“我們家鄉要生病才有這個吃,我們村里就有這么一個人,想吃面片兒想得發了瘋,他跑到土地廟去求菩薩,他說菩薩你大小給個病吧,別叫送了命,姜醋面片兒喝上一碗兒。”
注意!喬引娣的這個故事所暗示的就是雍正布的這個局——
故事里這個想吃面片兒想得發瘋的人,暗指的就是雍正,所謂的“面片兒”,其實就是雍正迫切想解決老八的心,而所謂的病,就是合理處理掉老八的理由。
因此這個故事所暗示的,就是晚年的雍正迫切想要處理掉老八這個心腹大患,只是處理老八需要一個恰當的理由,否則就會落下一個“手足相殘”的罵名,為此才有了這個放任老八去謀劃的局。
但是,雍正雖然知道老八在謀劃,可老八究竟謀劃了什么,又是如何謀劃的,雍正并不清楚,畢竟雍正不是劇中的鄔編劇,不可能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此才會有故事里的那個小希望,“大小給個病,別叫送了命”就行。
那么,這是不是說雍正就一點后手都沒留?
其實也不是。
我們回到雍正和老十三密談的那天,老十三得知雍正所布的局后,又對雍正所布的局,進行了升級:
“既然是這樣,就叫弘時跟八哥他們一起去辦這事兒,一來讓他們歷練歷練,二來啊也還有個耳目。”
老十三說這段話,是真想讓弘時他們跟著老八去歷練,去充當耳目嗎?
不是,這其實就是在擴大升級雍正所布的這個局。
注意!
老十三在臨死前,對雍正曾有過一番提醒,所提醒的就是怕當年“九子奪嫡”的紛爭再現,怕雍正默定的接班人弘歷不能順利繼位。
而老十三覺得最有可能圖謀不軌的皇子就是弘時,在他的眼中,總覺得弘時的背后有老八的“影子”。
因此,聽到雍正要布局設計老八,老十三這才提出了“升級布局”的建議,讓弘時他們也參與其中,看看這些皇子們的真實面目。
聽了老十三的這個建議,雍正微微點了點頭,認為十分可行,隨后補充了一句話:
“弘歷呀,朕不愿意讓他卷進去。打算著,讓他到江南李衛那兒去,一來呢,可以到下面體恤民情,二來呀,也可以讓多積點人望。”
雍正之所以不愿意讓弘歷參與其中,自然是對弘歷的保護,以防局勢失控對弘歷造成傷害,可除此之外,讓弘歷去江南找李衛,其實也是雍正所留的后手之一。
雍正布這個局的目的,就是為了替弘歷繼位掃清障礙,好讓弘歷登基后能繼續整頓吏治,既如此,雍正事先將弘歷移出風暴的中心,其實就已經處于不敗之地了。
畢竟只要弘歷平安無事,那么不管老八起什么幺蛾子,事后都有翻盤的機會。
要知道雍正最大的底牌,并非京畿的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而是西北岳鐘琪的大軍。
而岳鐘琪在很早之前就是雍正暗中埋下的眼線,即便老八起了謀反亂政的心,以致京城局勢暫時失控,但只要弘歷聯絡岳鐘琪舉兵勤王,再由主管兩江的李衛提供軍餉糧草,那么平定叛亂就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而雍正的第二個后手,就是關外鐵帽子王中的睿親王都羅。
對此,劇中有這么幾個細節——
在“八王議政”的過程中,都羅的表現可謂是十分“反常”,當都羅聽到老八要恢復“八王議政”的祖制時,臉上的神情與其他鐵帽子王的表情截然不同,不是躍躍欲試,而是低頭深思。
隨后在朝堂之上,其他鐵帽子王都在攻擊雍正的時候,唯有都羅始終保持著沉默;
而當張廷玉站出來,只用一張嘴就把“八王議政”給說沒了時,雍正問四位鐵帽子王是不是還要恢復祖制,其他三位鐵帽子王都挫敗地低下了頭,唯有都羅一副“與己無關”的姿態,先是左右看了看其他鐵帽子王的反應,見他們都認了輸,隨后便對著雍正露出了一抹意味深長的笑。
而雍正接收到都羅的信號,也以極難令人察覺的細微表情給予了回應。
以上,就是整場“八王議政”事件的背后真相。
顯然雍正和老十三聯手所布的這個局,是極其成功的。不僅一舉解決了八爺黨這個隱患,還進一步看清了弘時的真實面目。
同時,通過這件事,雍正也驗證了掌管九門的隆科多是否可靠,避免了將遺患留給弘歷。
可以說,經此一事,雍正算是為弘歷的登基掃清了一切障礙。
正是因此,得知雍正真實打算的老十三,才會說出那句意味深長的話:
“遇到皇上這么一個好父親,弘歷真是有福啊!”
只是很可惜,雍正雖然是一個好父親,可成功繼位的弘歷,在某種程度上,卻未必是一個好兒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