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讓朱時茂當場落淚、讓潘長江震撼不已的電影,突然宣布延期上映。
說是檔期調整,實際上是一場看不見的較量——71歲的老爺子被現實摁在地上摩擦。
這事兒背后到底藏著什么貓膩?憑什么好作品要給爛片讓路?
作者-彤
砸上億卻被踩在腳下,這到底是誰的錯?
上億投資,七年籌備,360場話劇打磨。
這樣的數字放在任何一個行業,都足以讓人肅然起敬。
可當陳佩斯帶著這部《戲臺》準備登上大銀幕時,現實卻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
排片從承諾的15%直接跌到個位數,黃金時段連個影子都沒有。
這簡直比大熊貓還稀少。
更讓人心酸的是,首映禮上那些真情流露的眼淚。
朱時茂看完直接哽咽:"我從來沒為你哭過,這是第一次。"
潘長江激動地說:"把喜劇融進戲曲題材太難了,但《戲臺》做到了!"
臺下觀眾直呼"終于把欠的電影票給還了"。 可這些真情實感,在冷冰冰的排片表面前毫無意義。 觀眾的熱淚,換不來影院的排片。 情懷不值錢,只有數據才有話語權。 7月14日,距離原定上映只剩3天,陳佩斯不得不錄制道歉視頻。 鏡頭前的他精神狀態很好,但花白的眉毛和胡子提醒著人們:他已經71歲了。 "每一天都像度日如年,"他在視頻中說。 "戲臺到點開鑼是規矩,但現在影院的規矩,早就不是戲曲那一套了。" 這話聽著讓人心疼,一個老藝術家被迫向現實低頭的無奈,全寫在臉上。 游戲規則有毒:憑什么爛片能橫行霸道? 問題的根源,要從這套游戲規則說起。 影院為了盈利,更注重那些具備熱門IP、流量明星的項目。 商業大片能夠四處宣傳,全國各地跑路演,錢砸得嘩嘩響。 可《戲臺》的宣傳相對來說就有些"寒酸"了。 宣發視頻上用二胡當配樂,還被觀眾說是"老掉牙"。 坦白說,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電影,其實已經被影院篩選過一遍了。 影院覺得"能不能賺錢"比"電影好不好"更重要。 這就導致了一個怪圈:越是認真做內容的,越難得到資源。 越是嘩眾取寵的,越容易獲得青睞。 黃金時段幾乎全被超級英雄大片搶光,《超人》《神奇四俠》統統包場。 留給《戲臺》的,只有零星的午夜場。 這是什么概念?就像把珍珠放在垃圾堆里。 同期還有《長安的荔枝》《你行!你上!》等多部電影臨時提檔。 大家都搶著在這個周末分一杯羹,競爭激烈到8部電影同時上映。 在這種群狼環伺的環境下,《戲臺》被擠到邊緣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問題是,這種邏輯真的合理嗎? 一部豆瓣9.2分的話劇改編電影,內容和口碑都不差。 演員陣容也夠硬,陳佩斯領銜,黃渤、姜武搭戲。 你說觀眾不買賬?不現實。 問題就出在這行業對"非商業片"的天然排斥上。 《百鳥朝鳳》的悲劇又上演,這次輪到了陳佩斯 這不是第一次有人撞上這堵墻。 2016年的《百鳥朝鳳》也是這樣,導演去世,沒人宣傳,排片低到1%。 宣發方最后下跪求排片才逆轉口碑,7天只拿到364萬票房。 方勵那一跪,讓電影的排片率終于提高了。 這部電影后來憑借高質量脫穎而出,甚至重新上映。 陳佩斯這次沒下跪,但他"妥協改檔"的那一刻,其實已經說明了一切。 一個71歲的老藝術家,花十年磨一個劇本,花一個億拍一部電影。 結果被現實按著頭教做人,這是他該承受的嗎? 更諷刺的是,《戲臺》講的是戲班子在動蕩年代如何堅持演出。 結果到了現實里,陳佩斯自己也成了那個"為了演出跪求一塊舞臺"的人。 老戲骨也好,老戲臺也罷,都抵不過影院對"票房爆款"的執念。 藝術的尊嚴在這里被活活壓成了笑話。 現在的電影市場,誰不給錢就沒人管你死活。 推廣、排片、宣發、資源,全都被"看熱度"這根杠桿撬著走。 影院更愿意給超級英雄大片留黃金場,哪怕是第四五部的續集也有專屬待遇。 這是徹底的降維打擊。 問題是,觀眾真的只愛看爆米花電影嗎? 點映期間,有觀眾連續刷了三遍《戲臺》。 還有人一邊看一邊哭,說"終于看到有人還記得舞臺是怎么回事"。 這情緒不是演的,是憋太久的共鳴。 但你情緒再真,影院不看。他們壓根不在乎你哭沒哭,只看票房有沒有上來。 哪怕你電影拍得再好,沒人看就等于沒意義。這種邏輯,聽起來就讓人窩火。 當最后一個匠人也倒下,我們還剩什么? 從這些事實能看出什么門道? 首先,藝術創作環境正在惡化。 當連陳佩斯這樣的老藝術家都要為排片發愁時,其他創作者還有什么指望? 其次,觀眾的選擇權正在被剝奪。 你想看什么電影,不是你說了算,而是資本說了算。 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幾種可能都細思極恐。 最壞的情況: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戲臺"被活活憋死。 不是他們不夠好,是市場不給他們活路。 中期影響:優質內容創作者會逐漸流失,行業創新動力不足。 長遠后果:文化傳承機制面臨斷裂風險,社會審美能力可能退化。 更嚴重的問題是:下一次還有人敢拍《戲臺》這樣的電影嗎? 還有人愿意花七年時間打磨一個非主流題材嗎?還有人愿意拿一億元去做一個"注定不賺錢"的項目嗎? 這才是最沉重的部分。 影院、平臺、宣發公司都在追求"利潤最大化",這無可厚非。 可如果連基本的多樣性都不提供,那這個市場遲早會變得單一、干癟、無趣。 觀眾終究會厭倦那些千篇一律的爆米花電影。 到那時候,陳佩斯已經不在片場,真正的好作品也不再出現。 面對這種情況,咱們該怎么辦? 個人層面,每一張電影票都是對未來的投票。 行業層面,需要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不能只看票房。 政策層面,應該保護文化多樣性,給優質內容更多生存空間。 《戲臺》7月25日正式上映,到時候有沒有人去看,誰也不知道。 但哪怕只留一張票、一場排片,也希望有人能坐進去。 看看陳佩斯這十年是怎么熬過來的。 結語 這不是陳佩斯一個人的困境,而是整個時代文化價值觀的試金石。 當商業邏輯吞噬藝術理想,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部電影,而是文化的根基。 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是選擇沉默,還是用行動為匠心發聲?你的態度是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