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1945,時間跨越了60年,這個特殊的時間放到臺灣身上,就是它被侵略的日子。
60年的時間放到一個人身上彌足珍貴的,同樣,在臺身上也顯得那么艱苦卓絕。
日本在這期間制造的殺戮,對一個地區、一個民族造成了難以抹除的歷史苦難,作為親身經歷者,臺人更能體會這當中的苦難。
可就是這么一群飽受苦難的人,卻在日本征兵的時候踴躍報名。
從1938年的招募軍夫開始,到1942年的特別志愿兵制度,再到1944年的全面強制征兵,臺人的反應令人始料未及。
日本人在登上島的那一刻開始,就注定了這是一場腥風血雨的侵略。
當地人一開始也是有血性的,1895年之后相繼爆發的八卦山戰役、臺北反抗、云林抗爭,都說明了這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
可偏偏在強大火力的鎮壓下,這些反抗與斗爭都失敗了。以日本人的血性失敗,自然要實施屠殺。
所以,臺北有數千名反抗者和普通的平民被日本冠以匪徒的名義全部屠殺殆盡。
八卦山更是如此,當地人遭到了血腥的報復,死傷者數以千計。
在1896年的云林屠殺當中,日本人干的可是無差別的掃蕩,結局是當地3萬多人被殺害。
這樣的抗爭沒有結束,1915年,余清芳等人發起了新一輪抗日行動,可實力的差距還是失敗了。
臺南玉井隨之陷入到了地獄當中,日本集體處決了上千人,許許多多的村莊被放火燒毀。
至于讓人記憶深刻的霧社事件,更是訴說了一個有血性的民族。
以上這些還僅僅是當地人所遭受苦難的一個縮影,比這些更加血腥,更加殘暴的事件比比皆是,可似乎當地人忘了。
剛開始,日本人也不想征當地人,因為他們知道仇恨的種子是不可能輕易化解的。但隨著侵略戰爭的升級,日本的兵員需求開始增加。
既然不能征士兵,那可以征軍夫,讓他們出力保障后勤還是可以的。
1938年,招募軍夫制度開始實行了。在第1輪的征召當中,有12,000人被日本招募,他們在戰場上擔負的不是戰斗任務,而是后勤。
搬運彈藥,修建工事成為了他們的主要工作,而他們待的地方就是自己的祖國,中國戰場。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了3年多,前前后后共有12萬當地人被征召成了軍夫,出現在戰場的各個角落。
到1941年的時候情況開始有了變化,日本的兵源不足了,他們開始考慮征當地人當兵,直接參與戰爭。
1942年1月,總督府的一道命令對外公布了,特別志愿兵制度開始實行。
征召的對象自然是當地人,起初只是試水,所以錄取的人數不多,最終只有1540人入選。
雖然錄取人數少,可報名的卻不少,送到陸軍、海軍的申請書有4220封,這也就意味著有4000多人報了名。
當然,這個數字是官方數字,私底下日本錄取的人數和征召報名的人數比這個多的多,甚至要多幾十倍,幾百倍。
等時間推移到1944年9月的時候,日本已經是窮途末路了,可他們還在做臨死的掙扎。
自1945年1月開始,在當地強行推進全面強制征兵,只要是男性年齡在17~40歲之間,沒有重大疾病的均需要到日本軍隊當中服役。
這一下,使得日本軍隊當中的臺人數量迅速上升,到結束之前,已經有20萬人被征召了,這樣的數量不可謂不少。
這群人也沒有落下什么好結局,軍夫死亡率在20%左右,士兵也有3萬人死在了戰場上。
隨同他們一起被征召的還有2000多名當地的女性,淪為了慰安婦。
這些血淋淋的事實就擺在眼前,可那時的當地人有如著了魔一樣踴躍報名,甚至出現了賄賂、爭搶的現象。
深層次的原因,與他們所受的教育和經歷有著難以割舍的聯系。
強制同化與文化滅絕在日本侵略時期一直進行著,漢語、閩南語、客家話都消失了。
就連中國人的姓名也必須放棄,像傳統的廟宇、道教、佛教也被拆除、取締,強迫當地人去拜神社。
高山族、布農族則受到了機槍、大炮的對待。
經濟剝削與強制勞動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著,當地人種大米、甘蔗自己卻吃不上,必須供給日本人,許多人不是被餓死,就是被打死。
要么給日本人修山路,修軍事設施,要么就是被送去戰場充當炮灰,遠在東北的731還跑到當地實施暴行。
在這樣的教育、同化以及鎮壓下,當地人的思想產生了變化,再加上日本人的誘惑使得當地人踴躍報名。
當然,我們也不能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去指責當時人的苦難,可家國情懷,民族底線還是要守的。
分裂帶來的只能是傷痛,做錯事不可怕,勇于擔責才能有一個好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