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普陀區獲悉,截至6月15日,普陀區12345工單居民訴求數量同期下降7.17%、工單辦理解決率同比提升9.1%、辦理滿意率同比增長6.2%。
數據背后,是“網格治理”的成效初顯。今年2月25日,普陀區率先啟動黨建引領網格治理工作。經過百天時間的深化推進,全區45個綜合網格建設已經確立“網格有力、隊伍有為、破難有方、動員有效、群眾有感”的網格運行目標體系。
在普陀區,綜合網格不是簡單的管理單元,而是依據區域特質精準定位的治理綜合體。更因為區級層面的賦能保障體系,直接推動了共性問題的治理,并通過建章立制實現了系統性提升。
一格一策,“雙網格長”精準調配
“我們不僅將綜合網格劃分為居民區為主、商圈為主、商居混合、園區高校混合四類,還要求每個網格必須挖掘自身‘基因密碼’。”普陀區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種分類是基于區域畫像與民生需求的深度研判。
普陀區在所有綜合網格建立了三樣“法寶”:臨時黨支部、黨建聯席會議機制和綜合網格黨群服務中心。在黨組織引領下,網格治理工作有了“主心骨”,聚焦“社區、街區、樓宇(園區)”不同側重點,制定“一格一策,一格一特”。
長風新村街道棗陽綜合網格坐擁長風公園、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長風館等優質資源,又緊鄰多所高校,兒童友好氛圍濃厚、親子商業發達。對此,長風新村街道向市民發起“打造長風兒童友好的城市空間”人民建議征集,這種有針對性的需求承接,源于綜合網格對自身資源稟賦的精準把握。
為匹配不同網格的差異化需求,普陀區創新推行全覆蓋的“雙網格長”制。街鎮班子成員根據綜合網格內的實際問題和突出特點擔任網格長,實現工作力量的精準調配。通俗地說,網格長也必須“專業對口”。
以曹楊新村街道武寧綜合網格為例,其東部是科技樓宇、高端小區,主打“新質化”,西部則是沿街商鋪、老舊小區,充滿“煙火氣”。因此,街道專門安排分管社區服務的副主任與分管營商工作的副主任搭檔擔任雙網格長,確保治理力量與綜合網格特質高度契合。
目前,普陀區45個綜合網格共配備街鎮駐點力量1883人、下沉力量1493人,并設置“綜合網格見習助理”崗位,依托“美美與共”志愿服務品牌,招募應屆大學生和建立志愿者隊伍形成綜合網格的“N種力量”。
與眾不同的是,原本網格治理的“服務對象”逐步加入其中,躍升為“治理伙伴”。
宜川路街道灣西和灣東綜合網格,服務著內環內最大的商品房小區中遠兩灣城,常住人口約有五萬人。居民數量眾多,快遞外賣需求旺盛,網格治理深度研判這一特點,將服務好“新就業群體”作為工作重點。
近期,灣西綜合網格的半馬蘇河驛站·1690黨群服務中心煥新擴容了20平方米的小屋,為新就業群體新增暖夜冰箱、便攜雨衣、女性友好包等特色關懷;而在灣東綜合網格,針對外賣騎手“找路難、上樓難”問題,創新將58棟樓劃為七色區域,繪制最佳路線和樓棟方位,同時建立“小哥白名單”實現固定騎手刷臉進樓,顯著提升配送效率。
新就業群體也積極反哺社區,騎手小哥發揮“移動探頭”作用,在送單時留意社區窨井蓋破損、獨居老人異常情況、小區違章亂扔垃圾等問題并及時上報街區,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邊界消融,區委牽頭“系統性提升”
“現在網格長一統籌,大家都齊心協力一起干。”在一場調度會上,網格長們紛紛表達了工作三個月來的深切感受。
這種變化源自哪里?普陀區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道出關鍵:治理視角的轉變。“過去條線意識、邊界意識太強,許多綜合問題因此久拖不決。”她分析道,“現在,網格長需要具備綜合意識,從解決問題的角度牽頭動員各方力量。”
就以甘泉路街道雙山綜合網格的案例來看,志丹小區管道破裂,卻面臨維修資金短缺,一時難以推進。綜合網格迅速啟動黨建聯席會議機制,在網格長的溝通協調下,小區共建單位工商銀行甘泉新村支行主動參與社區治理,解決了資金難題。
邊界消融的效應甚至超越了網格范疇。宜川路街道灣西網格為解決居民就醫無直達公交的難題,在市交通委支持下,網格長聯動區相關部門及公交公司,歷經數十次現場勘查和方案調整,最終開通了DZ304定制線路,惠及灣東、灣西兩個綜合網格的居民。據了解,灣西網格還在持續征集居民意見,跟進班次和站點調整情況。
這種變化源于“自上而下”的有力支撐。普陀區在區級層面構建了“主要領導定期聽取—分管領導每月調度—全體領導日常參與”的賦能保障體系:區委書記通過專題會議等定期了解進展,高位推動;區委副書記和分管副區長每月牽頭召開調度會,綜合網格“吹哨”,部門現場對接,剖析熱線高頻事項和低解決率癥結。
同時,為高效解決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的“三跨”疑難問題,普陀區還開發了“吹哨報到”政務云端應用,依托“你點我配、你約我到、你評我改”機制,每月聚焦一個主題,統籌部門力量,專題破解“單一機制、單一部門”難以高效處置的難題。
區級層面的貫通,直接推動了共性問題的治理。例如:針對“共享單車治理”的問題,區委社會工作部、區建管委城管執法局、城運中心聯合申通集團及單車企業,創新推出“硬件擴容+軟件優化+數據賦能”組合拳,并率先在曹楊新村街道試點“網格-部門-平臺-地鐵”四方協同治理機制,效果顯著,現已推廣至全區16個地鐵口。
更有破解“推動物業質價雙升”“擾民樹整治”這一區域內普遍性難題上,普陀區充分發揮區級層面的統籌協調作用,通過建章立制實現系統性提升。前者制定《普陀區黨建引領“雙業紅”三年行動計劃》,逐步推動全區小區物業服務質量和收費標準實現“雙提升”;后者制訂《普陀區居住區綠化調整指導手冊》,解決居住區樹木遮擋問題。
普陀區定制公交DZ304線
數治賦能,建立破解“一類事”案例數據庫
走進普陀區任一綜合網格黨群服務中心,一塊醒目的數字大屏清晰呈現著網格運行的“全貌”。
大屏分區域展示核心信息:左側是綜合網格基礎檔案,涵蓋人口情況和地理構成;中央整合了公安、交管重點路段的實時監控畫面,并動態顯示該綜合網格配置人數;右側則囊括實時工單統計、解決率、疑難問題及熱詞標簽。這張看似信息龐雜的大屏,是普陀區為網格治理量身定制的“儀表盤”——“數智普陀·網格治理”管理平臺。
“這是我們自主打造的數字化工具。”區城運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平臺構建了“區級-街鎮-綜合網格”三級聯動的應用場景,匯聚多源數據并向基層綜合網格傾斜。
該平臺更是一個通過算法模型驅動治理決策的“智慧大腦”,賦能基層治理從已發生的事件中看走向、看發展、看變化、看趨勢,支撐預測預警預判,有力推動了“未訴先辦”的治理升級。
“舉例而言,平臺分析歷史汛期數據,提前預警某小區積水風險,綜合網格可以提前加固排水系統,從而大幅降低汛期影響。”區城運中心工作人員說道。
不僅如此,普陀區正逐步構建起從解決“一件事”到破解“一類事”的案例數據庫。例如,長征鎮祥和綜合網格在順利解決清峪路商鋪門牌號換錯、延川路商鋪門牌號共用的問題后,舉一反三,通過熱線數據分析研判、多部門協同共處,在全鎮范圍內開展門牌號更正行動,進行“一類根治”,為優化營商環境做好堅強保障。
此外,普陀區已將居民走訪、商鋪走訪記錄納入平臺,利用AI模型智能分析生成走訪報告。這些報告能精準識別治理對象的需求及指導性建議,為網格畫像提供鮮活、動態的線下數據支撐,讓治理決策更精準、更前瞻。
“數智普陀·網格治理”管理平臺
來源 | 解放日報
作者 | 周楠 通訊員 施旖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