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荔枝》這部劇雖然在劇情上不出彩,還被罵楊梅樹改成荔枝樹,但是服裝道化絕對很用心,這部劇也算是今年唯一一部尊重歷史上服裝道化的劇了,在劇中李善德這件破衣服陪伴了很多集,上面還有些許補丁,不少人都說是為了展現(xiàn)出主角的貧窮和節(jié)約來,雖然有這個原因,但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穿的是官服,在古代官服就相當(dāng)于我們現(xiàn)代的員工裝,不過員工裝有的一年一換,有的兩年一換,而唐代官服是五年一換,有的朝代會更久,畢竟朝廷的錢也不是大風(fēng)刮來的。
唐代的官員品級按照官服顏色區(qū)分,根據(jù)《唐通典》記載:“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緋,六品、七品以上綠,八品、九品以上青。”李善德就是最品級最低的那個,穿的是青色,以我們的眼光看就是藍(lán)色,可是在古代不是,青色還覆蓋了綠、黑等類似的顏色,比藍(lán)色看著更要有平靜感,在古代也代表了生機和希望,“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就有點這個意思。
還有就是在唐代官服不能隨意修改,也不能隨意私自制作,根據(jù)《唐六典》記載:官員的服飾都由少府監(jiān)下屬織染署負(fù)責(zé)。有屬于自己的供應(yīng)鏈,私自制作很大可能會受到處罰,到了明朝在官服上才開始靈活,但是對于品級高的官員,是可以找到負(fù)責(zé)官服的人員重新制作,只不過要自己掏腰包了。
唐代官員常服是穿最多的一次,唐代的官服分三種,具服(朝服)、從省服(公服)、常服,不一樣的場合穿不同的官服,朝服在祭祀大典等重大場合才能穿,輕易是不能穿的,公服是圓領(lǐng)袍,看上去更端正大氣,常服就很明顯,風(fēng)格更隨意,也是唐代官員穿最多的服飾,平時沒啥事的都靠這件,對于節(jié)儉的官員來說官服縫縫補補又三年,唐代最注重的就是朝服和公服,這兩款要是破了可是有損大唐形象,常服就無所謂了,但是也不能太過分破舊,不然也有影響。
到了明代官服就不按照顏色劃分官員品級,而是按照中間的補子,上面有動物紋,比如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大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所以明代的官服更自由一些,只要補子不變,顏色隨便你,而且也能夠定做自己喜歡的顏色,但是也不能亂來,在古代最受歡迎的顏色就是紅青黑。
明代繼承了唐宋的節(jié)儉風(fēng),下圖中的男人穿的半臂服飾上面就打了很多補丁,有很多達(dá)官顯貴的人家都會這樣穿,代表了自己樸素,和平民百姓共患難的意思,說白了就是財不外露,越有錢就越想低調(diào)。
明代的補丁從畫像中就可以看出很時尚了,因為補丁的位置都是很有規(guī)律的,整體都是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布條作為補丁,十分規(guī)整,破的洞都不大,我們所知道的補丁都是東一塊西一塊,大小的規(guī)則控制不了。
穿補丁也代表不忘初心,節(jié)儉這一塊光從古人畫像中已經(jīng)體會到了,如果是短衣打補丁說明是真寒酸,可是長袍打補丁,真的有種“凡爾賽”的味道。
總之補丁服飾后面逐漸的拋開原本初心,怎么不算諷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