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就停一分鐘,你一動,我這百來人不安全。”7 月 15 日傍晚,遼寧朝陽大凌河景區的步道上,徒步隊隊長對著救護車司機說出這句話時,或許沒料到這段對話會引發全網熱議。近百名身穿紅衣白褲的老人排成三列縱隊,把本可容兩輛車并行的道路占得滿滿當當,對面的救護車和消防車閃著警示燈,卻只能在原地等待。這段僵持的畫面被傳到網上后,“遼寧暴走團不讓行救援車” 的話題迅速發酵。
事件的來龍去脈并不復雜。當天景區舉辦 “凌河之夏” 活動,消防車和救護車按規定提前到崗備勤,剛好遇上徒步隊出發。這支由老年人組成的隊伍已形成習慣 , 每天 18 點 45 分列隊,18 點 50 分準時出發,為的是避開其他隊伍避免沖突。隊長在接受采訪時反復強調:“不是急救任務,我們交涉了幾十秒就各自讓開了,怎么就成‘暴走團’了?”
在她看來,網友的指責充滿誤解?!拔覀兇┙y一服裝是為了安全,列隊走是怕分散走被車撞,怎么就成‘霸占道路’?” 她翻出手機里的照片,畫面里老人們背著雙肩包,步伐整齊,“都是退休后想鍛煉身體,誰也沒想惹事?!?至于那句引發爭議的 “你別動”,她解釋是擔心車輛突然移動嚇到隊員:“老年人反應慢,萬一被碰著怎么辦?”
但網友并不買賬。有人翻出類似案例 , 去年山東某暴走團占用機動車道健身,與私家車發生碰撞;河南某徒步隊在隧道內行進,逼停過往車輛?!安还苁遣皇羌本龋吹綉避囕v就該主動讓行,這是基本常識。” 有網友留言,“難道你們的出發時間,比可能發生的危險還重要?”
景區的回應更像是和稀泥。工作人員稱徒步隊是 “自發組織”,此前沒出過事,這次屬于 “突發狀況”。派出所也定性為 “個人素質問題”,表示會批評教育。這種輕描淡寫的態度,讓不少人覺得 “沒說到點子上”。
真正戳中要害的是人民日報的銳評:“老年群體的失范行為,容易強化‘老年人不守規則’的刻板印象?!?這句話點出了爭議的核心 ,人們憤怒的不僅是這一次不讓行,更是類似事件反復出現帶來的疲憊感。
這些年,老年徒步隊的負面新聞不少:有的清晨五點在小區廣場喊口號,吵得居民無法休息;有的為搶占公園空地,和跳廣場舞的隊伍爭執推搡;還有的為追求 “排面”,在機動車道上逆行暴走。每次出事,總有類似 “我們年紀大了不懂”“就是鍛煉一下” 的辯解,漸漸讓 “尊老” 的傳統美德,在一次次規則沖突中打了折扣。
但把問題全歸咎于老年人也不公平。在遼寧這次事件里,步道是否明確劃分了行人與應急車輛通道?景區有沒有提前協調活動時間?這些管理上的疏漏,或許才是矛盾的根源。就像有網友說的:“如果提前告知救援車輛通行時間,徒步隊完全可以錯峰出發。”
更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老人們對 “準時出發” 如此執著?隊長說:“大家退休后時間觀念反而強了,每天聚在一起走步,是生活里最盼的事。” 在這些整齊的隊列里,藏著他們對集體生活的向往,對孤獨的抗拒。只是這種向往,不該越過規則的邊界。
事件發酵后,當地徒步隊已經調整了時間,每天提前 10 分鐘出發避開救援車輛。隊長在群里反復叮囑隊員:“看到任何帶警示燈的車,不用問先靠邊?!?景區也加派了志愿者引導,在步道上劃出應急通道。這些改變雖小,卻比單純地指責更有意義。
其實老年徒步隊本可以是城市里的溫暖風景 , 夕陽下的整齊隊列,老人們互相攙扶的身影,都是歲月沉淀的模樣。只是這份美好,需要規則來守護。就像人民日報說的,別讓個別事件變成對整個群體的偏見,也別讓 “習慣” 代替了 “規矩”。
畢竟,尊重是相互的。老人們需要被理解鍛煉的需求,也該明白應急通道的重要;年輕人要體諒長輩的習慣,也該堅持規則的底線。只有這樣,下次再看到徒步隊的紅色身影時,大家想到的才是 “老有所樂”,而不是 “不守規矩”。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