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郭蕊 通訊員 陳晨 實習生 錢璽羽
近日的持續高溫不僅帶火了空調、風扇等消暑電器,更意外帶動了中藥材茶飲的銷售熱潮。從街頭巷尾的奶茶店、飲品鋪,到各大醫院的中醫科、藥房,各類標榜具有清熱解暑、健脾祛濕等功效的自制中藥養生飲品琳瑯滿目,吸引了不少市民購買。
這些琳瑯滿目、宣稱具有養生功效的飲品真的能有效消暑嗎?它們是否可以替代傳統的藥物治療?針對消費者關心的這些問題,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王英震進行了專業解答。
“中醫茶飲市場的蓬勃發展,反映了當下人們對健康養生的追求日益增長。”王英震首先肯定了中藥代茶飲的價值,并強調了醫院渠道產品的規范性,“來自醫院的茶飲,其配方都是經過醫師、藥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層層辨證審查的,規范性和安全性有保障。醫院的優勢就在于能夠通過專業的中醫四診(望聞問切)準確辨明個人體質,從而提供‘一人一方’的個性化調理方案。”他指出,合理使用中藥代茶飲確實可以起到健脾益氣、祛濕消暑的作用,但關鍵在于“辨證”——必須根據個人體質選擇,最好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以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王英震分享了一個近期接診的案例:28歲的辦公室白領小李(化名),因長期熬夜、工作壓力大,加上夏季貪涼飲冷,近期出現了明顯的身體困倦、食欲不振、口中黏膩、大便不成形等癥狀,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苔白膩,脈象偏滑。經王英震辨證,小李屬于典型的“痰濕”體質。針對他的情況,王主任為其個性化定制了一款代茶飲,由白術(健脾益氣)、茯苓(滲濕利水)、陳皮(燥濕化痰)、山楂(消食化滯)組成,并調整作息和飲食。小李遵醫囑飲用一周后反饋,乏力、困倦感明顯減輕,食欲有所改善。“這個例子說明,在準確辨證的基礎上,簡單的代茶飲也能起到良好的調理效果。這正是‘一人一方’個性化調理的優勢體現。”王英震說。
王英震進一步指出,中藥材茶包雖有一定保健作用,但不同人群的體質和生理特點差異較大,飲用時需特別注意適用性和禁忌:
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熬夜多、飲食不規律,常表現為“虛火”或“濕熱”,需注意清熱不宜過度寒涼,以免損傷脾胃。
老年人:代謝慢、基礎疾病多(如高血壓、糖尿病),體質偏虛,進補需平和,避免過于滋膩或峻烈。
兒童:體質稚嫩,消化神經系統未完全發育,用藥需極其謹慎,嚴格控制藥材種類和用量,通常不建議隨意飲用成人配方的養生茶。
“無論哪個年齡段,最重要的前提是辨明自身體質特點(如濕熱、陽虛、氣虛、陰虛等)。”王英震強調,“寒性體質(怕冷、手腳涼)的人要少喝涼茶;熱性體質(怕熱、易上火)的人則要慎用溫補茶飲。同時要控制飲用頻率與濃度,每周飲用2~3次為宜,避免長期大量飲用。不服用隔夜中藥,不泡隔夜茶。購買渠道也至關重要,務必從正規藥店或醫療機構購買有明確成分標識的正規產品,避免‘三無’產品或可能含有非法添加成分的產品。孕婦、哺乳期女性、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則必須在中醫師指導下選用。”
對于中藥材茶飲是否能替代藥物這一核心問題,王英震用一組形象的比喻給出了明確回答:“中藥代茶飲不能代替傳統中藥湯劑的調理作用,更不能替代必需的治療藥物。但它也具有一定的日常養生價值。可以說,中醫茶飲更像是‘治未病’(預防保健)的綠葉,起到輔助調理、增強體質的作用,而非‘治已病’(治療疾病)的主干。當身體出現明確疾病時,仍需及時就醫,接受規范治療。”
王英震提醒大家,夏日養生,合理應用中藥茶飲可為健康加分,但務必牢記“辨證選茶”原則,結合自身情況,科學飲用,尤其兒童和老年人更需謹慎。切勿盲目跟風,更不可將其視為治病良方而延誤正規診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