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大白菜不只是蔬菜,更是國民身份的一部分。一道泡菜,幾乎構成了整個國家的味覺基因。
誰能想到,2025年的一場高溫熱浪,竟讓這道“靈魂菜肴”的原材料貴得離譜:一顆白菜居然飆到79元人民幣!
于是,韓國人沸騰了。有人高喊“餓死也不吃中國菜”,有人嘴上愛國,身體卻很誠實。
面對無法承受的泡菜制作成本,韓國食品企業和餐館,紛紛加大從中國進口白菜的規模。
面對這場“白菜困局”,你怎么看?
大白菜飆漲到79元,韓國人吃不起泡菜了
在韓國,大白菜的地位近乎“神圣”。
每年冬天,成千上萬的家庭會進行一場名為“泡菜季”的盛事,準備整整一年的泡菜供全家食用。
2025年的夏季,高溫像一把無情的鐮刀,掃過韓國的主要白菜產區——江原道。
高溫讓大批白菜苗直接“熱死”,嚴重影響了產量。
據韓國農業部官方統計,今年白菜整體減產幅度達25%以上,有些區域甚至接近絕收。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白菜的價格開始“瘋狂飆升”。
首爾街頭,普通農貿市場里,一顆大白菜就要22元人民幣,而在部分高端超市,更是出現了單顆79元的天價。
這在以白菜為“國菜核心”的韓國,引起了軒然大波。
一家四口腌一年泡菜需要多少白菜?
根據韓國《每日經濟》統計,平均每戶冬季要采購60至100顆大白菜用于泡菜制作。
如果按平均22元人民幣來算,僅白菜的支出就可能高達2000元左右。
再加上其他配料(辣椒粉、魚露、大蒜、鹽等)的價格飛漲,泡菜這道看似樸素的國民小菜,正在以飛快的速度變成“奢侈品”。
韓國政府當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緊急動用了“國家戰略物資”——3.55萬噸儲備大白菜投入市場。
然而這根本無法壓制民眾的憤怒,因為白菜本身就是“消耗品”,儲備再多,也不可能解決長期供應問題。
更令人感慨的是,在韓國,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為白菜限購或設限。
早在2020年、2022年,韓國就曾因為極端天氣或供應問題,限制市面上的白菜購買量。
一些市民甚至自發組團到農村“搶購白菜”,宛如糧食危機再現。
白菜,不再是平凡的菜,而成了一個國家的“焦點商品”。
“拒吃中國菜”成全民口號?
大白菜漲價帶來的,不只是生活壓力,還有一場“情緒風暴”。
在韓國,圍繞是否進口中國白菜的問題,社會輿論嚴重撕裂。
根據韓國《中央日報》的民調,有95%以上的韓國受訪者明確表示“拒絕食用中國蔬菜”,尤其是“中國泡菜”。
社交平臺上,“中國菜不衛生”“中國菜破壞民族文化”的標簽反復刷屏。
一些電視節目甚至煽動性地稱,“寧愿少吃泡菜,也不能吃‘他國白菜’”。
一時間,“餓死不吃中國菜”成了部分極端愛國者的口號。
可現實,卻非常打臉。
許多韓國家庭在網絡上公開抱怨本地白菜“貴得離譜”,根本腌不起泡菜。
而餐飲業和食品企業的做法更為“實際”——他們正偷偷、大批量地從中國采購白菜。
據統計,2025年前6個月,韓國從中國進口大白菜總量同比增加了34%。
大量中國白菜正在通過釜山港、仁川港源源不斷地進入韓國市場,轉手變成“本土泡菜”,供應各大超市與飯店。
為什么他們嘴上高喊“抵制”,身體卻“下單”?答案很簡單——錢。
韓國本地生產的大白菜制作成泡菜,每公斤成本高達90元人民幣,而中國白菜則只需15元。
一個泡菜加工廠,若要控制成本、維持競爭力,顯然無法承擔高昂的原材料支出。
于是,韓國出現了極為諷刺的一幕:飯桌上的泡菜還是泡菜,外包裝寫著“國產”,但原材料來自中國。
一些商家為了迎合民眾的“民族情緒”,甚至對中國白菜進行了“偽裝加工”——將標簽改為“江原道種植”,或采用與本地品種混合銷售。
這種行為在韓國社會引發不小爭議,有消費者感慨:“我們吃的泡菜,可能早就不再是‘本國出品’。”
從“民族自豪”到“民生無奈”,韓國的泡菜危機實際上暴露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民眾的情緒與經濟現實之間,正在發生劇烈沖突。
泡菜非遺爭議
除了價格危機、進口博弈之外,泡菜之所以在韓國能引發這么強烈的“民族情緒”,還在于它早已不只是食物,而是“文化符號”。
在韓國,泡菜(Kimchi)被視為民族文化的代表,是“韓國身份”的象征。
為此,韓國政府曾多次在國際場合強烈主張“泡菜起源于朝鮮半島”,并在2015年成功將泡菜制作技藝申請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舉引發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不滿與爭議。
事實上,學術界普遍承認,泡菜技術最早源于中國古代的“菹菜”——《詩經》中就有記載。
三國時期,泡菜技術由中原地區傳入朝鮮半島,隨后與當地食材、氣候與飲食習慣融合演變。
在16世紀,辣椒傳入朝鮮半島之后,泡菜才逐漸形成如今的辣味版本。
可以說,韓國泡菜的確有其獨特的演化路徑,但否認其根源與中國的關聯,顯然缺乏歷史依據。
為了構建所謂“本土文化正統”,韓國學界曾廣泛引用《東國李相國集》中有關“腌蘿卜”之詩句,或18世紀農書《增補山林經濟》中的泡菜記載,企圖證明泡菜早已有之。
但實際上,這些古籍均為漢字書寫,所述內容與中原“腌制菜肴”類似,更像是文化交融的見證,而非孤立起源的鐵證。
這一切并未阻止韓國官方將泡菜“神化”。
泡菜學院、泡菜博物館、泡菜節等一系列宣傳活動頻繁舉行,把泡菜包裝為“千年文化遺產”。
甚至在一些教科書和紀錄片中,也有意弱化泡菜與中國的聯系,強調“獨立創造”。
這種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民族認同感,但也容易演變成對外來影響的排斥與敵意。
在國際舞臺上,泡菜與“中國酸菜”的之爭,也成為中韓之間文化沖突的代表性事件之一。
2021年,央視《國家寶藏》曾播出一期關于酸菜的節目,遭到韓國網友強烈反應,聲稱“剽竊韓國文化”。
這一行為,在中國網友看來,不僅荒謬,而且是“文化霸權”的體現。
現在,韓國人面對高價泡菜材料,只能大批從中國進口白菜,卻又不愿承認“中國的貢獻”,最終只能在“嘴硬”和“現實”之間掙扎。
這場文化爭奪戰,其實也是一場深陷經濟困境中的“文化幻覺”。
結語
從一顆白菜到一碗泡菜,從街頭的白菜限購潮到餐館廚房的進口白菜現實,韓國這場“泡菜危機”看似只是農業問題,實則折射出民族情緒、文化認同與全球化現實的多重矛盾。
當“抵制中國菜”成為口號,當“中國白菜”成為無法替代的生計支柱,韓國社會所面臨的不只是生活成本的壓力,更是“文化神話”破碎后的尷尬。
泡菜,是韓國人引以為傲的民族標簽;而中國白菜,卻是這個標簽能否繼續存在的“支柱”。
在理智與感情、情緒與事實之間,韓國人是否能走出這場自我拉扯的循環?
這場關于一顆白菜的民族糾結,恐怕遠遠沒有結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