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公派訪美演出,著名京劇演員齊淑芳帶領團隊三十余人赴美表演。
本是梅蘭芳大師稱贊的京劇翹楚,擁有光明大好的前途。
竟在演出結束后,帶領隊員三十余人齊齊做了選擇留美“宣揚文化,永不回國!”的決定,
甚至放話:“在美國刷盤子都比國內掙得多”。
而今年過花甲的齊淑芳選擇回國定居上海,充滿了爭議,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天才少女
齊淑芳出生于一個京劇世家,祖父、父母都是梨園名家,哥哥是老生,嫂子更是有著“中國第一女武旦”之稱的張美娟。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齊淑芳自幼便展現出了非凡的戲曲天賦。
12歲時,她就登上了吉祥劇院的舞臺,雖然只是出演《四郎探母》的配角,讓臺下的觀眾都驚嘆不已。
梅蘭芳在觀看了齊淑芳的演出后,更是毫不吝嗇地稱贊:“此子必成大器,成就不在我之下”。
能得到梅大師這樣的評價,可見齊淑芳的天賦和技藝是多么出眾。
國內的戲曲專家們也都對齊淑芳一致認可,大家都覺得,這姑娘將來肯定能在京劇界闖出一片大天地。
1963年,她首次隨團赴東歐演出,那是她第一次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京劇的魅力。1968年,她因在《智取威虎山》中飾演“小常寶”而家喻戶曉。
那個活潑可愛、機智勇敢的小常寶,被她演繹得淋漓盡致,從此,齊淑芳這個名字,傳遍了大江南北。
在梅蘭芳逝世后,她隱隱有成為京劇界新一代領袖的態勢,事業也達到了巔峰。
改革開放時期,美國華人企業家陳建華向齊淑芳發出邀請,希望她能率團赴美巡演,為海外的華人游子們解解思鄉之情。
齊淑芳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既能讓京劇在海外綻放光彩,又能給同胞們帶去家鄉的溫暖,于是她帶著30多人的團隊踏上了赴美之旅。
剛到美國的時候,演出非常轟動,一票難求,那熟悉的京劇旋律,讓海外華人仿佛回到了家鄉。
然而,美國那繁華的景象,卻漸漸改變了齊淑芳的想法。
赴美演出
80年代的美國,經濟發達,街道上車水馬龍,各種商品琳瑯滿目,和當時的中國有著明顯的發展差距。
其實,在出國之前,齊淑芳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
1974年國慶,她和同劇團的龔國泰領證結婚。
龔國泰為了支持她的事業,多年來一直沒要孩子,可齊淑芳在懷孕后,卻因為怕耽誤排練,還擅自打掉了孩子,從此她再也沒有懷上孩子。
雖然對于妻子打胎這件事,龔國泰很生氣,但最終他還是選擇原諒妻子。
可龔國泰的寬容和大度卻遭到了齊淑芳的拋棄。
原本龔國泰是要跟著一起去美國的,但是他的簽證遲遲辦不下來,就只好放棄。
一開始,齊淑芳在出國后,還經常和丈夫有書信往來,訴說著思念之情。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齊淑芳被這里的一切吸引住了,她開始憧憬起在美國的生活,這里的掌聲讓她產生了留在美國的想法。
于是,在書信中,齊淑芳表示自己不再回國,要留在美國宣揚傳統文化。
不僅僅是她,她和團隊里多數人達成了共識,決定一起辦理手續滯留美國。
當她說出“被高生活標準吸引,想規劃安家”這句話時,國內的上海京劇院簡直如遭重擊,辛苦培養的骨干就這么走了,這損失太大了。
而她的丈夫龔國泰,更是崩潰不已,多年的付出,換來的卻是妻子的離去。
國內的輿論也一片嘩然,大家紛紛指責她“忘恩負義”“拋夫棄國”,齊淑芳一下子從京劇界的明星,變成了備受爭議的人物。
可齊淑芳在美國的生活真的像她想象的那般美好嗎?
留美歲月
齊淑芳剛到美國時,語言不通,點餐都要花上半個小時,同時兩國的文化也不一樣,更要命的是,她們還沒有穩定的演出市場。
很快,他們的積蓄就花光了,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只能四處奔波。
為了生活,他們甚至跑到街頭賣藝,可美國人大多不懂京劇,根本沒什么人來看,生意慘淡得很。
團隊里的成員也一個個撐不下去了,有的去刷盤子,有的做起了小買賣,最后,團隊因為人數不足而解散,只剩下齊淑芳一個人還在堅守著京劇夢想。
就算這樣齊淑芳也不愿意回國,甚至放話稱“就算在美國刷盤子都比在中國掙得多?!?/strong>
后來,她在華裔鋼琴家殷承宗幫助下,她獲得了資金支持,還拿到了綠卡。
齊淑芳趕緊召回了部分老成員,創辦了“齊淑芳京劇團”,而且還獲得了美國政府的免稅政策,這算是在美國有了一個小小的根基。
可是,要想讓京劇在美國站穩腳跟,談何容易?
為了吸引觀眾,齊淑芳大膽創新。她把芭蕾動作融入到武旦的身段中,還調整劇本的節奏,甚至嘗試用全英文來演唱京劇。
不過,她的這些做法也引來了不少質疑,有人說她這是在“糟蹋藝術”,但齊淑芳沒有退縮。
1992年,她帶著劇團在林肯中心演出《白蛇傳》,這次演出非常成功,讓她看到了希望。
后來,她還登上了百老匯舞臺,《紐約時報》都對她進行了專題報道。
2001年,她獲得了“美國傳統藝術最高成就獎”,這一刻,她在美國算是闖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京劇天地。
在這期間,她還與團里的編導丁梅魁重組了家庭,兩人一起為京劇團的發展努力著。
晚年歸國
2008年,齊淑芳時隔20年,終于回到了中國探親。
當她踏上祖國土地的那一刻,心中或許有很多感慨,后來,她又選擇定居上海。
然而,她的歸來并沒有得到所有人的歡迎,社會上有不少人嘲諷她,說她是“混不下去才回來”的。
面對這些言論,齊淑芳沒有過多辯解,她只是默默做著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
回國后的齊淑芳,依然保持著對京劇的熱愛。
她和丈夫丁梅魁每天都會堅持練功,踢腿、耍槍、吊嗓子,這些基本功,她從來沒有落下過。
她還把很多精力都投入到了戲校教學中,拿著那些泛黃的舊劇照,耐心地給學生們講解身段唱腔,她想把自己畢生的技藝都傳給后輩們。
在她的努力下,她在美國教出來的徒弟,都能登上耶魯、紐約大學的舞臺了,這讓她感到非常欣慰。
她說:“哪怕只有一人聽懂,也值”
如今,她已經80多歲了,但依然守在京劇的舞臺旁邊,她說自己“做了該做的事”,至于一生的功過,就任由世人去評判吧。
齊淑芳的一生,充滿了波折和爭議。
她曾經是京劇界的驕傲,卻因為一次赴美滯留事件,成為了被人指責的對象。
但她在留美期間,確實也為京劇在海外的傳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讓更多的美國人了解到了中國京劇這門古老的藝術。
晚年回國后,她又致力于京劇傳承,想用自己的余熱,為京劇事業再添一把火。
對于齊淑芳,我們該如何評價呢?是該指責她當年的“拋夫棄國”之舉,還是該肯定她對京劇傳播和傳承所做的努力?
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她的故事,就像一部復雜的戲劇,有高潮,有低谷,有爭議,也有感動。
而京劇,始終是貫穿她一生的主線,無論經歷多少風雨,她對京劇的熱愛從未改變。
你又是怎么看待齊淑芳的呢?歡迎留下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