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AI生成
最近刷到一條挺有意思的新聞,某地提拔了一批80后處級干部,評論區直接炸鍋。有說"火箭提拔"的,有質疑"背景深厚"的,最離譜的是還有人說"90后都當官了?這不是兒戲嗎?"看得我差點把咖啡噴屏幕上——朋友們,最大的80后今年都45了,90后也都三十好幾了,這年紀當個處長科長不是很正常嗎?
年齡焦慮還是認知偏差?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對"年輕干部"的認知出現了嚴重偏差。一說起80后官員,很多人腦子里浮現的還是二十出頭的小年輕,殊不知最早一批80后已經步入中年危機,頭發和房貸一起與日俱增。朋友有個85年的師兄,去年提了副處,同學群里祝賀時他自嘲:"別說了,體檢報告比任命書還厚。"
干部年輕化政策的本意,是要打破論資排輩的僵化機制,讓有能力的人早點挑擔子。但現實中卻演變成了對年齡的過度敏感——35歲沒提科級就是"大齡青年",40歲當處長就是"破格提拔"。這種扭曲的年齡觀,跟職場上的"35歲門檻"簡直異曲同工,都是把人生黃金期硬生生壓縮成速食面的保質期。
性別偏見這把隱形刀
更讓人無語的是對女性干部的污名化。某地提拔了位82年的女副局長,公示評論區簡直沒法看——"這么年輕漂亮肯定有故事""女干部升得快你懂的"。這些充滿惡意的揣測,把多少女性干部的辛勤付出直接抹殺。
有這樣一位90后鄉鎮女書記,剛生完孩子三個月就回到脫貧攻堅戰場。她說最難受的不是工作強度,而是每次開會總有人先入為主覺得她是"花瓶"。直到帶著全鎮脫貧摘帽,那些閑言碎語才變成"女干部就是細心"的夸獎。看,同樣的能力,性別不同,評價標準自動切換。
程序正義比年齡數字更重要
說實話,反對"帶病提拔"和支持"正常晉升"根本不矛盾。重點不該是年齡數字本身,而是選拔程序是否陽光透明。就像網購時我們不會單純因為快遞小哥年輕就懷疑包裹有假,關鍵得看物流信息是否全程可追溯。畢竟群眾不是反對年輕人進步,而是痛恨暗箱操作。
代際更替的自然規律
想想也挺魔幻的——60后懷念"干部要老成持重"時,70后已經登上舞臺中央;當70后強調"經驗很重要"時,80后開始挑起大梁;現在80后剛摸到中年門檻,90后又成了"后浪"。這就像手機系統更新,總有人覺得新版不如舊版穩定,但時代從不會因為懷舊而停止升級。
朋友父親是78年的正處,有次飯局上一位老領導拍著他肩膀說:"現在你們這些年輕人啊..."我爸當場笑噴:"領導,我閨女都上大學了!"你看,在58歲的老領導眼里,48歲的下屬永遠是"年輕人",這種認知時差某種程度上也是組織新陳代謝的潤滑劑。
說到底,干部隊伍年輕化不是搞年齡歧視的反向操作,而是要搭建能讓各年齡段干部都人盡其才的舞臺。40歲的處長和50歲的處長沒有本質區別,關鍵是他們是否真的在為民服務的第一線。下次再看到年輕干部公示,不妨先放下年齡濾鏡,問問這幾個問題:這人干過哪些實事?解決過什么難題?所在地區群眾評價如何?這些答案,比身份證上的出生年月有意義得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