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音樂似乎正在變少?音樂產業正在被技術如何推動著?音樂人該如何應對洶涌的時代洪流?當創作變得唾手可得,我們該如何衡量一首歌的價值?音樂的本質有哪些變與不變?春夏之交,庭院里的樹都綠了,枝椏的光影照在木質鋼琴和白墻上。屋子里還有很多樂器,鍵盤、吉他、架子鼓,還有一些簡易書架、綠植、水影燈。這也是他日常錄制vlog的地方,他開始做自己的賬號。
他對我描述著自己的定位:“我就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面對我的上輩的時候,我是大逆不道的,而我現在又面臨一個大逆不道的時代,好像我又在堅持著什么。今天,時代的“大逆不道”,起因于算法的統治。而他和大多數的專業主義者一樣,主觀不迎合,客觀不討巧。而第四季的第一位嘉賓,一反過往。我選擇的不是去紀錄一個企業家對時代的感謝,而是一個專業主義者對時代的表白。
李泉的人生軌跡,與中國音樂產業的技術迭代曲線,呈現出一種驚人的相似。他的人生選擇,在每一個關鍵節點上,都帶著一種微妙的“逆行”色彩。他并非刻意對抗潮流,而是在潮流的裹挾中,一次次本能地游向自己認定的方向。他的父母被分配到貴州山區的工廠工作,年幼的李泉因為營養不良只好被送回上海。在那個年代,上海音樂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是極少數招生時,可以將學生戶口帶入學校的機構。考上音樂學院,意味著一個孩子可以憑一己之力,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這個略帶沉重甚至有些荒誕的起點,也在某種程度上塑造了李泉的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