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漫。早年間當導游帶過不少老年團,今天掏心窩子聊聊一個旅行中的“雷區”。為什么說長途旅游,盡量別和朋友一起?
老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我見過太多原本親密無間的伙伴,一趟旅行回來,情分淡了,甚至反目成仇。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過來人用“教訓”換來的肺腑之言。
01 舟車勞頓,最是考驗人心
1.節奏不合拍:興致勃勃與疲憊不堪的錯位
李姐和認識二十年的好姐妹相約去西安看兵馬俑,她本想一早避開人潮細細觀賞,姐妹卻因前一晚聊天太晚起不來。到達的時候已經人特別多,李姐著急想往里面擠,姐妹卻抱怨人多心煩,想走。
一個興致勃勃,一個意興闌珊,多年的默契在擁擠和焦躁中蕩然無存,一趟文化之旅愣是鬧了一肚子不痛快回來,好長一段時間都別別扭扭。
這回的行程,好似一面鏡子,映出了平常被生活雜事給掩蓋掉的節奏不同,旅途的疲憊,會讓人失去平日的包容,小摩擦極易升級。
2.金錢觀念碰撞:AA制的尷尬與心里的“小疙瘩”
老張和鄰居老陳結伴去云南有一回在街邊買水果,老張覺著本地的那種特色水果即便價錢貴點兒也值得去嘗嘗,一點兒沒猶豫就掏出錢買下了;老陳卻覺得價格太貴了,不停地跟人家講價還價。
雖然最后AA制分攤了,但老張心里總覺得堵得慌,覺得老陳太計較,而老陳也暗想老張大手大腳。
這只是冰山一角,住宿是選經濟實惠的民宿,還是舒適高檔的酒店?是去體驗當地特色(可能有點貴),還是隨便對付一下?交通是盡量省錢的公共交通,還是圖方便隨時打車?
這些日常的消費選擇,處處都是考驗。研究發現,消費習慣一般是在個人成長環境跟價值觀影響下形成的,而旅行這么個高頻率的消費場景,會讓這種差別給凸顯出來。
3.脾氣上頭難自控:空間擠壓下的情緒爆發
之前帶過的麗江團里有兩位六十多歲的老姐妹,本想著享受慢生活,卻因為其中一位在客棧里無意把水灑在了另一位新買的絲巾上鬧得不愉快。
本是小事一樁,擱在平時笑笑就過去了,但在連日奔波、睡眠不足的疲憊狀態下,被灑濕絲巾的老姐妹瞬間火冒三丈,指責對方毛手毛腳;另一位也滿腹委屈,覺得對方小題大做。
最后兩人在古城安靜的石板路上僵持了好久,原本期待的浪漫古鎮之旅蒙上了厚厚的陰影。
這就是典型的“旅行壓力鍋”效應狹小的物理空間和連續的身心消耗,放大了任何一點微小的摩擦。平時能忍的,這會兒忍不了。一句氣話,可能就成了深深嵌對方心里的一根刺。
02 避免“友盡”,“同頻”是關鍵
當然并非所有朋友都不能一起遠行。如果實在想結伴,那務必找到“同頻”的旅伴。何為“同頻”?
節奏差不離:是“飆車族”,還是“悠游派”?到景區是“深度探尋”,還是“走馬觀花”?作息是“早睡早起”,還是當“夜貓子”?出行前坦誠嘮嘮彼此的期望和習慣,那可是特別重要的。
消費理念合拍:在吃住行的花費和標準上有沒有大致的共同看法?對“花錢買體驗”的看法是不是一樣?最好在出發前先大概確定好預算范圍,把大額消費商量清楚,金錢觀念因為成長經歷不一樣,找到價值觀差不多的人,能躲開不少麻煩事兒。
成熟的友誼,需要邊界感和適度的距離。好的旅伴知道何時相伴,何時給予空間。
03 享受孤獨或覓得知己
經過幾次教訓,我現在的長途旅行,更傾向于兩種方式:
1.一人旅居:像海陵島那位享受850元月“奢侈”慢生活的朋友一樣,選擇一個地方住下來,節奏完全自己掌控,想走就走,想停就停。沒有遷就,沒有妥協,只有與自己的深度對話和對當地風土人情的沉浸式體驗。這份自由與寧靜,是結伴旅行難以企及的。
2.與知己同行:若真要結伴,那必定是經過時間檢驗、深知彼此脾性、且都懂得給對方留有獨立空間和時間的知己。人與人之間高度的“同頻”,是在很長時間和重大考驗中磨煉出來的,可遇不可求。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長途旅行剛好打破了這種“距離”。就如同一個放大鏡,把朋友之間被日常生活給掩蓋住的差異——作息、消費習慣、性格、承受能力等等。
旅途本身就讓人疲憊,消耗著我們的體力和耐心,那些平常一笑而過的小事,在這個時候,極有可能就變成了引發矛盾的導火線。
所以朋友們,若珍視一份友誼,長途旅行前務必三思。與其冒著回來“朋友沒得做”的風險不如享受一個人的自由灑脫,或是等待那個真正“同頻”的旅伴。莫讓旅途的風塵,蒙蔽了寶貴的友情。
我是小漫,感恩遇見!祝您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