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通報了汕頭市人社局對省視頻會議層層“加碼”的情況,要求各區縣設分會場,各區縣又照此“放大”,將參會范圍擴展到鎮街。基層干部只得全程端坐于省、市、縣三級會議之上。一場會議,層層“膨脹”,參會者如人偶般被拽入會場,無需發聲,卻需全程奉陪,這般“馬拉松式”的會議,耗損的何止是時間?更是基層干部服務群眾的精血。
“陪會”之苦,根在形式主義與懶政思維纏繞共生。一些地方官員將會議規模與“重視程度”粗暴畫等號,人頭攢動竟成了政績勛章;更有甚者,遇事胸無成竹,便以“頭腦風暴”為名濫開會議,妄圖借他人之思掩飾自身之惰。如此,“以會議落實會議”便成了最穩妥的“政治正確”,而會議實效與問題解決則淪為次要。
制度鐵規已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明令杜絕層層陪會。筆者以為,破除沉疴痼疾,須以制度剛性為刃,層層削去冗余環節。第一利刃,會議“瘦身”:可開可不開的會議堅決砍掉,主題相似的會議果斷合并,從源頭上壓縮總量;第二利刃,精準“靶向”:確需要開的會議,必須嚴格界定規格與參會范圍,無關人員一概拒之門外,不要動不動就要求“一把手”參會,殊不知,即使“一把手”參會,散會后還是安排分管同志去落實;第三利刃,會風“淬煉”:倡導“短實新”,領導干部不要當秘書奴隸,要帶頭講“短話”、談“方法”、說“干貨”,使會議成為解題之場而非精神“復讀機”。
更要緊的是轉換考核指揮棒。當督查只關注簽到表、會議照片,當“留痕”替代“留心”,基層便只能以人海戰術回應“重視”要求。唯有將考核重心由“開了多少會”轉向“解決了多少事”上,才能引導上下從“會場”真正回歸“現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