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是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格林克維奇說的,最近在法國國際廣播電臺上拋出來,跟扔了個炸雷似的。全球局勢本就夠緊張了,他這一句“得準備兩線作戰——歐洲懟俄羅斯,太平洋盯著中國”,直接把焦慮拉滿。尤其是那個“2027年爆發點”,聽得人后背發緊,這到底是真有底氣,還是又在玩“狼來了”的老套路?
先說說北約這幾年的動作,就知道這話不是空穴來風。歐洲這邊,北約東擴跟踩油門似的,從波羅的海三國到黑海沿岸,軍事基地都快修到俄羅斯家門口了。烏克蘭沖突打了這么久,北約給的武器援助堆起來能填滿好幾個足球場,說白了就是把俄羅斯的火氣越拱越旺。太平洋那邊更不消停,美國帶著北約盟友,在南海搞“自由航行”,在臺海周邊軍演,航母戰斗群一年來好幾趟,跟故意挑事似的。
格林克維奇提的“兩線作戰”,說白了就是把兩塊的火往一塊兒煽。為啥盯上2027年?圈內人分析,這時間點挺講究:俄羅斯打了這么多年仗,經濟和軍力到2027年可能緩過點勁;太平洋這邊,正好趕上臺灣地區選舉,中美博弈說不定到了新節點。北約這時候喊一嗓子,明著是“未雨綢繆”,暗地里更像給盟友下任務:“趕緊加軍費!再不掏錢,到時候別怪我沒提醒。”
你看這幾年北約各國的軍費,跟坐火箭似的漲。美國2025年軍費突破9000億美元,德國、法國也跟著加,連平時摳門的意大利都把軍費提到GDP的2%以上。說白了,軍工復合體就盼著這種“危機敘事”,武器賣得越火,他們賺得越歡。格林克維奇這話一喊,怕是又有不少軍火商要偷偷數錢了。
但真要“兩線作戰”,北約扛得住嗎?先看歐洲線,俄羅斯雖然在烏克蘭耗了不少,但核武庫擺在那兒,幾千枚核彈頭可不是鬧著玩的。北約真敢直接下場,怕是得掂量掂量“同歸于盡”的后果。再看太平洋線,中國這些年一直喊“和平發展”,軍艦航母雖然多了,但從沒主動挑過事。更重要的是,中美經濟綁得跟麻花似的,美國超市里一半的日用品是中國造,中國手里也握著不少美國國債,真打起來,供應鏈一斷,誰的日子都好過不了。
有軍事專家算過賬:北約在歐洲的兵力,應付俄羅斯都得拉滿弓,再分兵去太平洋,純屬“拆東墻補西墻”。太平洋到歐洲隔著上萬公里,軍艦開一趟得倆月,后勤補給根本跟不上。這就好比一個人同時跟倆壯漢打架,左手擋了右邊,右邊就漏了空,最后只能被揍得鼻青臉腫。
其實北約這套把戲不新鮮。冷戰結束后,他就靠“找敵人”活著。以前是蘇聯,蘇聯沒了就炒“俄羅斯威脅”,現在又把中國拉進來湊數。1999年到現在,五輪東擴把軍事觸角伸到俄羅斯邊境,結果把烏克蘭逼成戰場,現在倒好,自己攪出來的亂子,反過來喊“被威脅”,這邏輯跟當年殖民者搶地盤時喊“自衛”沒兩樣。
普通人其實最清楚:真打起來,物價飛漲、能源緊缺、年輕人被拉去當兵,倒霉的還是老百姓。就像烏克蘭現在,超市貨架空了一半,冬天連暖氣都供不上,這日子誰想過?北約喊“準備作戰”,可全世界老百姓盼的是安穩——孩子能上學,大人能上班,周末能逛逛街,而不是被政客的“危機劇本”牽著鼻子走。
格林克維奇的話,像記警鐘,但更像場政治秀。2027年會不會出事沒人知道,但有一點肯定的:中俄不是軟柿子,和平也不是靠喊打喊殺能換來的。真有那功夫,不如坐下來談談怎么化解矛盾,總比天天琢磨“兩線作戰”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