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回來,中印邊界西段那點事,糾纏了好幾年,總算有點眉目了。大家都知道,從2020年加勒萬河谷那邊鬧出事開始,兩國軍隊就一直在拉達克地區對峙,焦點主要在德普桑平原和碟穆綽克這些地方。這些區域屬于阿克賽欽一帶,領土爭議面積不小,差不多涉及12萬平方公里。中國這邊一直強調維護主權,印度那邊也寸土不讓,導致摩擦不斷升級。2020年那場沖突造成雙方士兵傷亡,關系一下子降到冰點,貿易投資啥的都受影響。中國是印度最大貿易伙伴,可那幾年印度對華投資審批卡得死死的,只批了四分之一左右的申請。
其實,邊界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早從上世紀50年代就埋下根。兩國邊境線長達3500公里,實際控制線劃分模糊,西段尤其棘手。中國控制阿克賽欽,印度聲稱那是自己的領土。1962年那場戰爭后,雙方就沒徹底解決過。2020年沖突后,兩國舉行了19輪軍長級會談,加上外交渠道的磋商,談了三年多。每次會談都挺費勁,印方一開始態度強硬,想占點便宜,中國這邊堅定不移捍衛底線。談判過程反映出問題復雜性,需要一步步磨合。2023年8月第19輪會談在莫爾多-楚舒勒舉行,雙方交換意見,印方開始松口,同意推動脫離接觸。這次會談被中方評價為積極深入,印媒也報道說會維護邊境安寧。
轉折點在2024年。年初,印度外長蘇杰生表示新政府會聚焦邊界問題解決。兩國通過工作機制不斷溝通,9月時中國外交部提到已就軍事脫離接觸達成一些共識,焦點在德普桑和碟穆綽克。10月21日,印度外交秘書維克拉姆·米斯里宣布,雙方就巡邏安排達成協議。這協議覆蓋西段剩余區域,允許兩國恢復巡邏和放牧權。次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確認,中印通過外交軍事渠道就邊境問題達成解決方案,下一步落實好。協議本質上是結束2020年以來對峙,拆除臨時設施,避免進一步摩擦。印度軍方說,這解決了最后兩個對峙點。
落實速度挺快。10月30日,印度國防官員透露,雙方完成部隊后撤,從德普桑和碟穆綽克撤離。臨時結構拆除,部隊退到約定位置。11月開始驗證巡邏,雙方小隊在指定路徑行動,確保不越界。這步很重要,避免誤判。協議達成后,中國領導人和莫迪在喀山金磚峰會見面,這是四年多來首次領導人會晤。兩人討論邊界穩定,同意恢復外交談判。12月18日,第23次特別代表會晤在北京舉行,王毅和印方國家安全顧問阿吉特·多瓦爾參加。這是五年來的首次,達成6點共識:維護邊境和平、加強信任措施、推動邊界談判、擴大人文交流、恢復直航和朝圣通道、促進貿易合作。
2025年1月,雙方同意恢復中國內地和印度間直航航班,支持人員往來便利化。可到現在,直航還沒完全恢復,主要是技術對接在推進。簽證方面,中國核發給印度的赴華簽證一季度達7萬件,同比增15%。貿易額繼續漲,2024年全年中印貿易達1384.78億美元,2025年上半年估計還會超過去年同期。中國出口電子產品、機械,印度出口礦產、農產品。人文交流也熱起來,朝圣通道部分開放,印度教徒去中國西藏的一些寺廟。
不過話說回來,這協議雖是突破,但沒徹底劃界。領土爭議還在,實際控制線沿線各駐6萬士兵,防范心理沒完全消。分析人士指出,協議給印度喘息機會,應對中國挑釁策略,但也警告風波不限于軍事。印度追求實際利益,比如緩解經濟壓力,莫迪政府想吸引外資,緩和對華關系能幫上忙。中國這邊,隨著經濟影響力增大,國際聲量高了,不想邊境事拖后腿。南海問題上,中國批評美國,印方可能意識到中國不怵外部壓力,這也促成態度轉變。
從全局看,中印關系重啟符合雙方利益。兩國人口加起來超28億,經濟互補強。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印度增長快,合作潛力大。邊境穩定后,投資環境改善,中國企業對印申請獲批率可能升。亞太地區也受益,避免大國沖突波及。但挑戰不少,印度對華警惕心重,加入四方機制,拉近美日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