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突破芯片技術,老外說不行,實驗室成果能量產嗎?
最近看到個大新聞,北大和人大一起搞了個新技術,名字叫“蒸籠”。這可不是真拿蒸籠做飯,他們用這個技術把一種叫硒化銦的材料做成了芯片。芯片現在都是用硅做的,但硅快到極限了。他們這個新技術直接讓芯片精度到了3納米以下,比現在最好的硅芯片還好。
7月18號《科學》雜志發了論文,說是全球領先。但說實話這技術以前只能在實驗室做一片,現在居然能大規模生產了。網上有人說這是中國半導體的轉折點,但也有老外科學家潑冷水,說穩定性還沒驗證。
這個技術聽起來神奇,其實原理是用蒸汽幫忙讓材料生長。他們花了好幾年研究,終于把生產成本降下來了。現在做一片的成本比硅芯片便宜近一半。聽說已經用在自動駕駛測試了,效果不錯。
國外大廠現在壓力很大,特別是臺積電還在拼命把硅芯片做到3納米。但他們的設備貴,能耗也高。新技術好像省電不少。不過有美國專家說,實驗室做到和量產穩定是兩回事,得觀察幾年才知道。
有意思的是,做這個項目的科學家大部分很年輕,三十歲左右。好多人都在海外留過學,現在回國搞研究。國家給了很多支持,北京那邊有專門的實驗室給他們用。
材料方面,為啥選硒化銦?因為散熱好,導電性也強。不過以前沒人能做成大片,容易壞。他們改良了生產機器,加上溫控系統,這才搞定。聽說現在產線改造花了不少錢,但長遠看劃算。
應用方面不只是芯片,好像還能用在量子計算設備上。測試的時候意外發現能兼容量子效應,這可能是新方向。不過現在主要還是盯著AI和自動駕駛,因為算力需求太大。
團隊說他們還在研究新材料,想把二維半導體和別的材料融合。要是成功,說不定還能解決芯片壽命問題。反正現在各方反應挺大的,A股半導體股票漲了一波,但第二天大部分又跌回來了。
這事兒讓我覺得,以前總覺得芯片都是外國人厲害,現在看來真不一定。不過技術更新太快,未來誰領頭還不知道。反正消息一出,討論的特別多,有支持的,也有等著看笑話的。
最近去深圳出差,聽說那邊有工廠開始試用了。工人說感覺流程和以前差不多,就是新機器操作復雜一些。大家挺期待的,但都在等實際產品表現。
科學家們下一步想把技術推廣到更多材料上。現在已經有四十多個國家申請了專利合作。但具體怎么用,還要看企業能不能接住。
總之,這事就像下棋,別人在拼細節優化,我們另起一條路走了出去。不管后面發展如何,至少證明還有別的可能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