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頂級智庫國家轉型委員會近日突然釋放“善意”,提議允許中資企業持有印度公司24%以下股份無需安全審查。表面看是政策松綁,背后卻是印度外資暴跌96%后的絕望自救——最新數據顯示,印度上一財年凈外國直接投資僅剩3.53億美元,相比2021財年的439億美元,堪稱斷崖式崩塌。
一、血淚斑斑:中企在印慘遭“合法搶劫”
- 小米48億資金被凍結沒收,印度法院駁回上訴,所謂“非法匯款”的指控讓數年耕耘血本無歸;
- OPPO被追繳38億關稅,即使認繳部分罰款仍難逃資產凍結厄運;
- 比亞迪10億美元電動車項目被無限期擱置,印度以“安全審查”為名行市場封鎖之實。
更令人憤慨的是技術掠奪。中國某電氣公司扎根印度13年,將特高壓技術傾囊相授,培養數百名印度工程師,甚至轉移全套生產線。結果2025年,印度以“國產化”名義強制其以1.37億元賤賣90%股權出局。印度電力部長竟公開宣稱:“外資教會我們技術,現在該讓印度制造登場了!”隨即宣布向沙特出口電力,與中國直接競爭。
二、“外資墳場”的宰殺邏輯:請君入甕,吃干抹凈
莫迪政府早已形成一套完整套路:吸引外資→強制技術轉移→政策驅趕外資→本土化替代。在特高壓、稀土、半導體等戰略產業尤其如此。當印度汽車產業因稀土短缺瀕臨停產時,其外長蘇杰生火速訪華求援,卻對中企在印遭遇絕口不提。
政治上的兩面三刀更令合作充滿風險。印度一面在天津會談中承諾“中印關系不受外部勢力影響”,轉身卻在上合組織阻撓聯合聲明;一面接受中國稀土救命,一面縱容企業偽造30份文件向美國軍工企業走私。當美國對印度揮舞26%關稅大棒并強壓農業讓步時,印媒怒斥“這是勒索”,卻不忘在印巴邊境制造沖突轉移矛盾。
三、驚醒的中國企業已亮出底線
面對印度市場誘惑,幸存者開始構筑防火墻。當印度某邦政府提出采購千輛比亞迪電動大巴(20億元訂單),比亞迪直接拋出“全款預付+人民幣結算”的鐵律,拒絕任何盧比支付或分期付款。印度官員大罵“損害商業信譽”,卻不得不咬牙接受——核心技術在手,才有說不的底氣!
(印度智庫提議放寬中資限制后,工業部門雖表示支持,但外交部等部門態度曖昧,最終決策仍需數月)
當印度外長笑臉相迎,當智庫報告寫得天花亂墜,中國只需記住:3.53億外資殘骸里,不僅有中企的尸骨,更有西方巨頭的亡魂。莫迪的“2047發達國家夢”需要墊腳石,但這一次,中國絕不能再當冤大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