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豪和范子銘,這兩位名字今年夏天在CBA球迷圈里反復被提起,說到底,還是一個“想走走不了、想留留不住的尷尬現實,背后既有球員選擇、俱樂部利益,也有整個聯賽現狀的縮影,球迷們的爭論聲其實很真實,畢竟誰不希望看到年輕人能上場,老將能兌現身價呢。
先說陳國豪,北控男籃當初一口氣簽下這位廣東出品的內線新星,結果賽季下來,場均出場時間少得可憐,幾乎成了“板凳專席,球迷吐槽北控“寧愿雪藏也不讓走,這話多少有點道理,畢竟陳國豪當初是帶著“廣東高中雙子星名號進來的,高中隊友徐杰已經拿了仨冠軍,成了宏遠的主力控衛,陳國豪卻還在為上場時間發愁,這對比確實有點扎心,北控作為CBA里難得有資源的俱樂部,寧可把人摁在替補席,也不愿意便宜其他對手,這種“資源鎖死操作,在職業聯賽里其實并不罕見,問題是,陳國豪自己的選擇也不是沒問題,畢竟當初徐杰直接進了廣東青訓系統,陳國豪則選了廣工,起點不同,后面的路自然也曲折。
再往深里看,北控的用人思路其實挺現實,放眼CBA,能打的內線永遠不嫌多,但想培養一個新核心,俱樂部不一定有耐心,尤其是戰績和投資壓力都擺在那,陳國豪雖然身體條件還行,但說句實話,身高和技術都沒到“碾壓級別,年齡也不算太小,潛力有限屬于客觀評價,換個角度想,北控不放人,其實也是避免“養成型球員被白嫖,但真要說這么做合不合情理,球迷心里都有桿秤,畢竟職業籃球不是養生局,年輕人坐冷板凳只會錯過黃金期,這個邏輯放在哪都說得通。
再說范子銘,這哥們的處境甚至更尷尬,頂薪、主力、國手頭銜全都有,結果在北京男籃成了“燙手山芋,尤其是周琦加盟后,范子銘被硬生生從5號位推到4號位,這種被動調整,別說普通球員了,就算大佬來了都得懵圈,結果上賽季數據直線下滑,有的比賽甚至直接被棄用,球迷戲稱“頂薪雞肋,北京男籃想交易他,卻苦于沒有合適的接盤俠,這劇情放到現實,多少有點“高薪難賣的味道,畢竟現在CBA各隊都精打細算,誰還會輕易接手一個狀態和薪資都不匹配的內線呢。
其實,北京隊的難題也挺典型,周琦來了,陣容結構直接變化,原本的建隊思路被打亂,范子銘本身屬于體系型球員,給他空間和球權,能打出一定作用,但被迫挪位置,競爭壓力又大,心態和狀態都容易出問題,這種“體系切割帶來的陣痛,CBA歷史上不是沒見過,問題是,頂薪合同一簽就是三五年,真到轉會窗口想操作,發現手里這塊“籌碼沒人敢要,管理層只能干著急。
你說巧不巧,陳國豪和范子銘一個是被鎖死的人才,一個是被困住的資產,兩個人的命運其實都挺有戲劇色彩,但歸根結底,還是CBA這幾年“資源錯配的縮影,年輕球員想出頭,往往卡在用人體系和俱樂部利益之間,老將想轉型,一不小心就成了“高薪包袱,球迷看著著急,管理層也很難有最優解,畢竟每家俱樂部都舍不得放走自己辛苦培養或者高價買來的球員,哪怕用不上,也要留著當個“保險,這邏輯說起來沒錯,但真要拼成績的時候,往往就成了“左右為難。
從輿論反應來看,陳國豪這邊“同情票不少,畢竟青春飯就那幾年,誰不希望看到年輕人多打點比賽,成長出成果,但也有不少聲音認為他本身能力有限,真要有絕對實力,用人體系再怎么卡也擋不住,畢竟籃球這東西,最后還是看硬實力說話,范子銘那邊,更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頂薪在身卻沒打出應有的統治力,球迷難免覺得不值,但換個角度看,體系變了、位置變了,再鐵的漢子也難免狀態起伏,現實就是這么骨感。
此情此景,說到底還是CBA整體生態的一個寫照,年輕人想出頭,得拼天賦、拼機遇;老將想安穩,也得抗住體系變化和輿論壓力,俱樂部想贏球、想賺錢,管理模式卻還沒徹底職業化,球員和球隊之間的博弈就成了日常,誰也說不清哪一方更有理,球迷只能在網絡上點贊、回懟、吐槽,情緒起起落落,但熱愛和關注一直都在。
最后總結一句,陳國豪和范子銘的故事,或許不是個案,未來還會不斷重演,CBA要想更職業、更有看頭,或許需要在資源流動和用人機制上做出更多改變,畢竟“能上場的才叫資源,打得出來的才叫天賦,別讓“被鎖死的青春和“高薪難賣的尷尬,成為聯賽的常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