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的寶藏公園
南湖的蛻變重生
說起“南湖”,我們最先想到的或許是嘉興南湖,因為它承托過中共一大那一葉紅船。在中國,不少城市都有“南湖”公園,它們或依“城南之湖”得名,或承載城市發展、生態治理的智慧,烙印著獨特的城市記憶。滁州老城區也有自己的南湖公園:碧水靜臥主城北隅,西承宋城古韻,東接遵陽煙火,與北湖水系貫通,恰似玉帶,串起滁城的記憶。本期《檔說滁州》,讓我們沿湖徐行,以檔案為舟,游覽這座公園的前世今生。
PART.01
玉帶原是護城河
南湖在古代是滁城護城河的一部分,一河分割城市內外。原本河上有保生橋、上水關等建筑。民國時期,跨湖的保生橋被墊土修建成路,南湖的范圍縮小。據館藏《皖東文史》記載,建國后,為建設工人俱樂部,小西門至上水關段的城墻被拆除。后來滁州中學修建食堂兼禮堂需要磚頭,也曾組織學生來拆。如今橫跨南湖的保生橋與上水關,是后人精心重建的。
保生橋
南湖東岸,便是昔日滁城的商貿中心——東關外大街,即遵陽街。這里曾有“小上?!敝Q,老火車站、汽車站匯聚于此,竹器店、掛面店、鐵匠鋪、理發店、照相館鱗次櫛比,人聲鼎沸。滁州近代工業第一廠——大成面粉廠就在不遠處。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滁城中心逐漸南移,火車站(客運站、貨運站)、汽車站先后遷出,東關不再是滁州交通樞紐,繁華逐漸落幕。
保生橋
PART.02
碧玉蒙塵卻為何
提起今日的南湖公園,人們腦海中浮現的是湖光明凈、垂柳萬縷的如畫景致??扇魧r光倒回上世紀,這方水域雖也是滁城一景,卻不像如今這樣令人心曠神怡。
南湖掠影
1990年,南湖公園建成。根據館藏檔案記載,90年代初期,市政府著手對南北湖進行建設,市城建委也對南湖進行規劃建設,并邀請省內外專家對規劃進行評議。1997年,市城建委投資40多萬元,對護湖、園林路、綠化進行改造。但那時城區狹小,南湖附近人口增長迅速,城市下水管網建設不完善,生活污水、漁場養殖肥料等大量污染物排入水體,加上南湖上游洪水渠年久失修、嚴重淤塞,已多年無法為南湖引入活水換新。水體污染和富營養化日益加劇,2000年前后南、北湖相繼發生了多起急性死魚事件。很長一段時間內,滁城人記憶里的南湖總是氣味腥臭、碧玉染塵。
南湖掠影
污染之余,城市內澇也是那個時代的記憶之一。老滁州人可能還記得,80年代的“滁縣”是非常小的,城區僅72條半街巷,都是老舊的青石板路,狹窄且不平整。當時的城市建設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時填一時挖。2003年、2008年的城市內澇,滁城淹沒面積都約達50平方公里,造成很大經濟損失。那時的南湖每逢內澇漲水,水面便爬升至沿湖住戶門口。蔓延墻面的霉苔、濕滑的青石板、濃重的水汽,構成南湖舊影的一部分。水災嚴重時,不遠處的老體育場因為地勢低洼,更是淹為“水塘”。滁城人善于苦中作樂,等上游行洪水流稍退,大伙兒干脆一齊上街撈魚。
PART.03
滌盡濁垢煥新顏
城市發展的陣痛并未持續太久。在2008年內澇之前,滁城內城河、南北湖疏浚改造工程,城市下水管網建設等就已經開始了。城市防洪工作被納入《滁州市生態市建設規劃》和《滁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年3月,市建委委托南京園林設計院編制《滁州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提出充分利用城市山水的自然優勢和特點,積極發展城市各類綠地的建設。南湖公園的升級建設提上日程。
鳥瞰南湖
2008年以來,滁州市著力發掘宋明文化底蘊,規劃將滁城打造為以宋明文化為特色的旅游業和專業性商貿基地。水系建設理念則提到要改造護城河,恢復老城區的水環,體現環城水系的古典之美。于是,宋城美食街興起、南湖舊觀恢復、南北湖水系貫通、保生橋重建……一個個藍圖變為現實。十幾年來,通過城市工業轉移、城市防洪體系完善、綠地系統建設、漁場搬遷、沿湖住戶拆遷、地下管網治理改造等“組合拳”,南湖滌盡濁垢,煥發出“古城明珠”應有的溫潤光華。其清澈的波光,映照著今日滁州的宜居與活力,滁州人心中形成一份“熟悉”且日益美好的城市記憶。
鳥瞰南湖
來源: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主辦: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編輯:張榮蓉,初審:賁方舟
復審:嚴 慧,終審:高 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