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9日,我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正式赴朝作戰。
在裝備與火力全面落后的情況下,志愿軍用兩年零九個月把“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推回三八線。
最終迫使對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七十多年來,西方輿論一直說志愿軍是用“人海戰術”取得勝利的。
其實事實遠非如此。
數據顯示,整個朝鮮戰爭我軍傷亡39萬人,朝軍傷亡63.8萬人;美軍傷亡3.3萬人,聯合國軍傷亡1.7萬人,韓國傷亡131萬人。
歸納看,中國與朝方傷亡110萬人,美韓等聯合國軍傷亡150萬人。
美韓聯合國軍傷亡比中國與朝方傷亡要大,這樣看來,美西方國家一直宣傳的志愿軍的采用的“人海戰術”就是無稽之談。
那么,我們是憑借什么取得最后的勝利呢?
以文史君之見,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
1、必勝的信念和堅定的意志。
1950年抗美援朝,我們剛剛經歷了14年的抗日戰爭和3年解放戰爭,兩次對敵均大獲全勝,使得當時的我軍有著極大的信心和信念。
即便我們武器遠落后于美軍,且起初蘇聯還沒有參戰的情況下,志愿軍還是雄赳赳、氣昂昂的跨過了鴨綠江。
戰場上,面對武裝到牙齒的美軍,我軍毫無畏懼,更沒有退縮,用意志和信念打了一個又一個勝仗。
2、偉大的戰略和指揮。
戰略是毛主席把控的,指揮是彭老總操盤的。
期間我軍創造性地實施了諸多罕見的戰略戰術,如三三制、零敲牛皮糖、運動“迂回穿插”、近戰夜戰優先等。
第二次戰役中,38軍113師14小時徒步72.5公里,搶占三所里、龍源里,切斷美第9軍退路,創造了“雙腿賽過車輪”的奇跡。
當時志愿軍把進攻發起時間固定在黃昏至拂曉,接敵距離壓縮至30米以內,使敵優勢炮兵、空軍難以支援。
攻擊時,志愿軍以班排為單位梯次躍進,單兵間隔8—10米;火力掩護下,每組僅3—5人突擊,犧牲后第二梯隊遞補。
那種“添油式”的沖鋒,減少了炮火傷亡,減輕了敵方重武器的威力。
其實,入朝后,我軍差不多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將美軍趕到了三八線以南,此后的兩年半都是邊打邊歇,在為談判打籌碼。
3、戰士們的英勇。
再好的戰略和指揮,沒有戰士的英勇搏殺,也就失去了意義。
抗美援朝中,我軍的戰士們幾乎做到了100%的努力,他們視死如歸,創造了一個個不可能完成的奇跡。
如,上甘嶺戰役,鐵原阻擊戰,平津湖戰役,松骨峰戰役等,我軍戰士以鋼鐵般的意志,以虎狼般的英勇,以幾乎全軍覆沒的代價,取得了令人永世難忘的非凡戰績。
由此,把志愿軍的勝利簡化為“人海戰術”,是對現代戰爭復雜性的誤讀。
真正讓志愿軍“以弱勝強”的,是戰略上精準界定戰爭目標、戰術上創新以弱擊強、后勤上破解空中絞殺、戰略上凝聚全民意志的一套“低成本、高韌勁”的戰爭體系。
正如彭老總在停戰協定簽字后所言:
“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那句話背后,不是人海,而是一個新生國家在極端劣勢中仍能找到對手“體系漏洞”并堅持到底的能力。
讀者們,關于“抗美援朝我國能夠取勝的核心原因”,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