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拒絕揭露愛潑斯坦案的理由是什么?“美國黨”的首要目標又是什么呢?
特朗普在去年大選期間,曾向支持自己的美國選民們承諾,一旦他重返白宮,他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徹底公開愛潑斯坦案的幕后真相,并多次暗示民主黨的高官和政客曾前往“蘿莉島”。現在特朗普上臺已經半年了,但是關于公開愛潑斯坦案一事卻沒有任何實質進展。
?——【·馬斯克掀翻政治棋盤·】——?
馬斯克在經歷與特朗普政府的激烈對抗后,于7月4日獨立日當天正式宣布成立"美國黨",這個號稱代表"中間80%選民"的新政黨,其劍鋒直指共和黨內部的權力核心。
而就在同一天,特朗普簽署了引發爭議的"大而美"稅收與支出法案,這場看似普通的立法程序,卻成為美國政治版圖重構的導火索。
當特朗普在白宮為結束130天政府特別雇員任期的馬斯克舉行歡送儀式時,兩人恐怕都未曾料到,短短數天后就會陷入公開對峙。馬斯克對法案中數萬億美元的赤字擴張強烈不滿,直言這是"美國正在因浪費與腐敗而破產"的鐵證。
而特朗普則反擊稱,馬斯克的反對是因為法案取消了電動車稅收抵免,觸及特斯拉的利益。這種充滿火藥味的交鋒,最終在社交媒體上演變成一場跨越平臺的"罵戰"——特朗普在"真相社交"上指責馬斯克"令人生厭",馬斯克則在X平臺暗示特朗普與愛潑斯坦案存在牽連。
"美國黨"的首個目標直指愛潑斯坦案檔案,馬斯克宣稱要"曝光那些被隱藏的真相",并計劃在2026年中期選舉中奪取8-10個眾議院席位和2-3個參議院席位。
這種精準打擊策略,顯然是瞄準了當前國會兩黨席位膠著的現狀——任何關鍵席位的變動,都可能改變類似愛潑斯坦檔案修正案的投票結果。
?——【·共和黨后院起火·】——?
就在馬斯克磨刀霍霍之際,共和黨內部的裂痕正在加速擴大。堪薩斯州參議員芭芭拉?波利耶的"叛變"成為標志性事件,這位擁有43年黨齡的資深議員,因不滿共和黨在LGBTQ權利和醫療補助政策上的倒退,毅然轉投民主黨懷抱。
她的離開并非孤例,眾議院自由核心小組的關鍵成員托馬斯?馬西,近期頻繁與馬斯克互動,公開反對"大而美"法案的赤字擴張,甚至暗示可能配合新黨在國會采取行動。
這種分裂在愛潑斯坦案的爭議中達到頂點。7月14日,眾議院共和黨以1票之差否決了要求公布愛潑斯坦檔案的修正案,這個結果被輿論解讀為特朗普團隊的刻意操作。
但令人意外的是,眾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極右翼議員瑪喬麗?泰勒?格林等關鍵人物,都公開表示支持公開檔案,認為"民眾有權自行判斷"。
這種黨內高層與基層的認知割裂,暴露出特朗普在兌現競選承諾上的困境——他曾多次暗示民主黨高層涉足"蘿莉島"丑聞,如今卻因擔心自身牽連而選擇沉默。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司法部在7月7日發布的調查報告,反而加劇了信任危機。這份宣稱"愛潑斯坦自殺且無客戶名單"的結論,被民眾發現存在關鍵監控錄像缺失的漏洞,2019年8月9日23:59至次日0點的畫面消失,成為陰謀論滋生的溫床。
聯邦調查局副局長丹?邦吉諾甚至因此與司法部長爆發沖突,傳出辭職傳聞。這種官方公信力的崩塌,讓馬斯克的指控獲得了更多共鳴,他在X平臺連發13條帖文,用小丑梗圖嘲諷司法部的結論,并稱"愛潑斯坦在意識到這是騙局前就自殺了"。
?——【·特朗普的致命背刺·】——?
當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痛斥"愛潑斯坦案是民主黨炮制的騙局"時,他或許沒有想到,這句話會成為反噬自身的利器。共和黨內部的裂痕正在從政策分歧演變為信任危機,那些曾經堅定支持他的MAGA群體,開始質疑這位"反建制斗士"是否也淪為權貴的保護傘。
這種質疑的火種早在特朗普上任初期就已埋下。2024年競選期間,他曾信誓旦旦承諾要公開愛潑斯坦案的"客戶名單",并多次暗示民主黨高層牽涉其中。然而執政半年來,除了2月公布的100頁被涂黑文件外,再無實質進展。
最致命的打擊來自共和黨的權力核心。眾議院議長約翰遜在播客中明確表示"支持公布所有信息",而特朗普的重要盟友、司法部長邦迪,因在愛潑斯坦案處理上的前后矛盾,正面臨來自黨內的巨大壓力。
這種高層的離心離德,讓特朗普在國會推動議程時舉步維艱。更糟糕的是,馬斯克的"美國黨"正在精準收割對現狀不滿的共和黨選民——民調顯示,2024年支持特朗普的選民中,78%對馬斯克持正面看法,這種潛在的選票分流,可能在2026年中期選舉中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