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建筑,無非亭臺樓閣!亭居第一,不以高取勝。那時候人少,土地廣博吧。所以,古建筑中的高樓大廈,很少。高高亭立的,大多數是塔。如果要說樓,是不是首先想到豪門大戶里小姐的繡樓?看過不少繡樓,建筑的第二層。沒有三層。
假如用高大巍峨來形容一座建筑,能想到哪座?北京故宮的乾清宮,當仁不讓。可是,乾清宮建在三層臺基上,建筑本身卻只有一層。那么,古代有“樓”嗎?當然有。要不,怎么會有“樓”這個字出現?
細細體會,中國古人筆下的樓,好像是指樓閣類建筑。長江邊著名的三樓一閣,黃鶴樓、岳陽樓、太白樓與滕王閣都有去過,很難說清它們的區別在哪里。以我微薄的了解,樓與閣的區別,在窗戶的位置。四面均有窗戶的,便是閣。
王之渙那首極富哲理的詩《登鸛雀樓》,婦孺皆知。其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寫的是登樓,更是人生的境界。鸛雀樓,我沒去過,是山西的名勝,與黃鶴樓齊名。不知道是真的樓還是高高的閣。
不過,漢樂府《古詩十九首》中描寫了一座高樓,不知道具體地址與名稱,只知道在西北。“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這座樓何其高也!高到了天際,與浮云比肩。這么高地樓上,為什么會傳出悲傷的旋律?聽到曲子后徘徊彳亍的,是詩的作者;憂傷曲子的彈奏者,卻是范杞梁的妻子孟姜女。原來,從漢代,孟姜女的故事就已經廣為流傳。
“孟姜女哭長城”是中國著名的四大民間故事之一,早已是家喻戶曉。在高樓彈琴的孟姜女,應該還沒有經歷四季風霜,去尋找丈夫。長時間的分離,她將心中的滿腹思念,化為十指下繚繞的悲音。
讀詩到這兒,想到的是“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還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相遇?不,都不是。應該是“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無奈吧。
樓上樓下的距離,咫尺而已。作者深深體會到彈奏者的心情,并得到共鳴。知音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知音都沒有。這里,詩作者與彈奏者雖沒有見面,靈魂的契合已經在樂聲中達到高度同頻。
悲苦的琴音,好像又是在她哭長城之后。隨著哭聲傾倒的長城之下,累累白骨的祭奠,讓杞梁妻看到了長城背后的悲慘:世間,豈止少了個范杞梁?人間,又何止多了千萬個杞梁妻!
詩者聽到的琴音里,不僅有自我哀憐的絕望,還有對未來世界不再殘酷的希望。即便“雙鴻鵠”折翼,孤鴻一樣可以“奮翅起高飛”。所以,在“一彈再三嘆”之后,有了余哀后的慷慨!
“西北有高樓”這首詩,被稱為“最為悲酸”的一首。是知音稀嗎?好不容易遇到一座樓,究竟是上還是不上?詩作者后來有沒有上去與彈琴的女子見面聊天?
這首詩,在漢樂府中,有點不一樣,尤其在結尾處。作者一掃樂府詩最后通常的頹廢,而是期望自己能成為彈琴者的知音,像雙飛的鴻鵠,一起翱翔在藍天白云間,讓那個在高樓里面暗自神傷女子,開心快樂!
西北的高樓,主人是誰?不知道!讀者能知道的是,“佇倚危樓風細細”。一個孤苦無靠的女子,在一座高處不勝寒的高樓中彈一支斷腸曲!此情此景,哪一個觀者能不消魂?這座中國古代最高的一座樓,在西北的什么地方呢?高樓鎖不住自由的靈魂和思念的琴音!
另一座我以為的高樓,在青蓮居士的詩中。“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座樓,其實是一座在山巔的寺廟。詩人的夸張,讓這座樓與天高相等。更為奇妙的是,詩人用二十個字,不但寫出了樓的高,還隱藏了諸多神話在其中。
天上人,不就是瓊樓玉宇中的神仙們?古代的高樓,都是這樣的神龍見首不見尾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