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顧:207瓶假酒背后的管理漏洞
2024年1月,消費者李先生在華潤萬家大連星河廣場店分批購買347瓶53度五糧液(單價1038元/瓶),總金額超36萬元。后經煙酒店主提醒及五糧液集團鑒定,其中207瓶為假冒產品,假貨比例高達60%。超市辯稱"入庫為真品,系員工周某私自調包",但法院認定超市未履行驗貨義務,管理存在重大疏漏,構成"明知售假",判決退還21.5萬元貨款并賠償12萬余元(退一賠三)。
爭議焦點:法律適用與責任歸屬
為何未"假一賠十"?
法院認為李先生一次性購買347瓶遠超個人消費需求,可能屬經營行為(如轉售),故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退一賠三",而非《食品安全法》十倍賠償。此舉引發法律界爭議,部分觀點指出假酒存在食品安全隱患,應優先適用更嚴格條款。
超市責任能否轉嫁員工?
法院明確:員工調包屬職務行為,超市需對外全額賠償。但公眾質疑,207瓶假酒調包需長期操作,暴露超市庫存管理、監控系統的系統性漏洞。李先生亦擔憂:"春節期間售出的假酒可能已被消費者飲用而不自知。"
行業亂象與維權困境
線上線下假酒泛濫:五糧液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1-5月電商送檢酒水中16.65%為假貨,其中77%來自某平臺"百億補貼"店鋪;河南、江蘇等地亦頻發連鎖超市售假事件。
消費者維權難點:舉證困難(需自費鑒定)、賠償標準爭議(如本案未支持十倍索賠),部分商家通過"私了失聯"逃避責任。
多方回應與消費警示
超市方:強調系"個別員工行為",但未正面回應管理漏洞;
監管部門:大連市12315熱線建議消費者遇疑似假酒及時向市監部門反映;
專業建議:
購酒渠道:優先選擇五糧液官網授權門店,警惕"低價促銷";
驗真技巧:檢查瓶蓋紋理、防偽標清晰度,紫光燈照射可見特定圖案。
本案折射出酒類流通環節的監管盲區,消費者維權仍需依靠司法途徑與行業自律的雙重推進。
#7月創作者激勵計劃#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