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臺海,一邊是賴清德在軍演現場笑得跟中了彩票似的,美軍現役少將破天荒地現身觀摩。
另一邊是拉夫羅夫在國際會議上一針見血,直接懟了法國總統馬克龍,這盆冷水瞬間戳破了西方虛頭巴腦的承諾。
當政治作秀撞上國際現實,當一廂情愿遇見殘酷真相,這出"好戲"到底暴露了啥?
美軍少將來了,臺軍卻"翻車"了:10天軍演變成事故現場
說起這次漢光41號軍演,動靜確實不小。
10天9夜的時間里,臺軍調動了超過4萬名兵力參與其中,規模算是近年來最大的一次。
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美軍這次竟然派出了現役少將親自帶隊,大搖大擺地出現在演習現場,這在過去40年里可從來沒見過。
要知道,以往美方頂多派些退役顧問低調參與,這次現役高官公開現身,臺灣媒體炒得那叫一個熱乎。
綠營媒體自然是按捺不住激動,大肆渲染這是美方"力挺臺灣"的鐵證。
賴清德更是趁機大做文章,宣稱"臺灣并不孤單",那臉上的勁頭,真是春風得意。
可惜的是,現實總是喜歡給人潑冷水。就在賴清德沉浸在"有人撐腰"的幻想中時,臺軍卻頻頻出糗。
7月10日,愛國者導彈車轉彎時突然"罷工",卡在路上足足4個小時,比北京早高峰還堵。
同一天,M109A5自行榴彈炮在演習中連撞好幾輛民車。
7月12日,一輛軍車沖撞護欄,車內三名官兵頭破血流,"血染安全氣囊"的畫面讓人觸目驚心。
短短幾天時間,臺軍幾乎把演訓場變成了"交通事故現場",這些低級失誤充分暴露了臺軍訓練松散、協同不足的問題。
與此同時,大陸方面的反應可謂迅速而堅決。
福建沿海地區,空警-500預警機已經就位,這架"千里眼"擁有470公里的超強探測能力。
臺軍的一舉一動都在其監控范圍內,這無疑是對臺美勾連行為的強力警告。
從6600米高度、550公里的巡航速度飛行,其軌跡在民間航空平臺上都看得一清二楚。
這不是偷偷摸摸的秘密行動,而是公開示警:你演,我看;你動,我盯。
拉夫羅夫為什么偏偏"開炮"馬克龍:一句話背后的大國博弈
就在臺海這邊鬧得沸沸揚揚的時候,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國際舞臺上放了個"大招"。
7月15日前后,他在上合組織外長會議后,罕見地在涉臺問題上點名法國總統馬克龍。
拉夫羅夫直言不諱地指出,西方國家一邊承諾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一邊卻不斷與臺當局保持接觸。
他特別提到馬克龍在5月31日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的那番話。
馬克龍當時說:"如果讓俄羅斯吞下烏克蘭,臺灣又會發生什么?"
這句話把臺灣問題和烏克蘭局勢硬扯在一起,中方當時就強烈不滿,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立即回應說兩者本質不同。
拉夫羅夫毫不客氣地稱之為"赤裸裸的挑釁",提醒大陸別信馬克龍那些話。
這話說得相當不客氣,從外交辭令來看,這已經算是相當直白了。
俄羅斯的立場一貫支持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核心利益,這也反映出中俄在國際事務上的協調。
馬克龍的言論不是孤立的,法國作為歐盟大國,馬克龍上臺以來就推動歐洲戰略自主。
但涉及臺灣時總愛插一嘴,香格里拉對話會上,他把臺灣比作烏克蘭,意在拉攏西方陣營對抗中國和俄羅斯。
現實是,西方國家在臺海問題上說一套做一套。
美國一邊重申不支持臺獨,一邊加強軍售和軍事交流,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把戲,在國際舞臺上屢見不鮮。
拉夫羅夫的提醒不是空穴來風,他強調西方在臺海的野心暴露無遺,不會允許中國實現國家統一。
但這次他特意點馬克龍,可能是因為法國最近在印太地區的活躍表現。
馬克龍訪問越南、印尼、新加坡后,又在對話會上放話,聲稱中國是地區風險,還在南海問題上指手畫腳。
44.5%不滿意度vs 4萬人大軍演:民心和面子哪個更重要?
再熱鬧的政治表演,也經不起民意的檢驗。臺灣民意基金會7月15日發布的調查顯示,賴清德的不滿意度已經攀升至44.5%。
而滿意度只有42.9%,首次出現"死亡交叉",這個詞用在民調上,聽著就讓人心涼。
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表示,這是賴清德上任以來最糟糕的聲望,已明顯走入"執政困境"。臺上熱鬧非凡,臺下民心散渙,這種反差讓人深思。
回顧歷史,類似的情況并不少見。上世紀90年代,某些政治人物也曾試圖通過軍事表演來轉移內政矛盾。
當時同樣是大張旗鼓地搞演習,媒體同樣是鋪天蓋地地宣傳,但最終民眾還是用腳投票,用選票說話。
政治表演的保質期越來越短,民意才是真正的"試金石"。對比其他地區的軍事演習,我們也能發現類似的規律。
比如某些中東國家,領導人經常通過展示軍事實力來鞏固地位,但如果民生問題得不到解決,再大的軍演也挽救不了政治聲望。
分析這些案例可以發現,軍事表演與實際治理能力之間往往存在巨大落差。
裝備再先進,演習再聲勢浩大,如果解決不了民眾關心的經濟民生問題,最終還是會被民意拋棄。
臺灣民眾最關心的還是房價、就業、生活成本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賴清德想借軍演轉移矛盾、凝聚支持,但事實證明這種做法適得其反。
有臺灣網友調侃說,演習像"交通事故現場",而不是實戰準備。這種群眾的智慧往往最接近真相,政治人物可以欺騙自己,但很難長期欺騙民眾。
從這個角度看,44.5%的不滿意度比4萬人的軍演更能說明問題。前者反映的是真實的民意,后者只是政治作秀的表面文章。
臺海博弈下半場:誰在下一盤"明棋",誰在打"暗牌"?
看完這出"好戲",我們不妨展望一下臺海博弈的下半場。首先是美國的態度變化。特朗普7月15日在卡內基梅隆大學講話時說,美國將以"友善方式"與中國競爭。
這句話透露出一個明確信號:美方不愿意為臺灣與大陸正面翻臉。
同日,美國財政部長也表示,中美貿易談判氛圍良好,形勢穩定。美方的立場很清楚:不主動挑釁,不愿掀桌,優先考慮自身利益,不愿為臺灣冒險。
這種務實主義的回歸,對臺灣當局來說可不是什么好消息。他們一直指望美國跟大陸翻臉,結果特朗普不敢掀桌子,這讓賴清德的"抱大腿"策略顯得有些尷尬。
再看中俄這邊,協調配合越來越默契。拉夫羅夫的表態不是孤立的,而是中俄在國際事務上加強協調的具體體現。
俄羅斯支持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核心利益,中國支持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關切,這種戰略互信讓西方的"分而治之"策略難以奏效。對于臺灣內部,政治分化正在加劇。
賴清德提到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制定時臺灣沒派員參加,引發朝野爭論。在野黨說這是切斷歷史臍帶,但賴清德意在強化臺灣主體性。
這種歷史認知的分歧,反映了臺灣社會內部的深層矛盾。算賬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開始思考,這條路到底能走多遠?
展望未來,最可能的場景是各方"裝糊涂",維持這種"別扭的平衡"。美國不想為臺灣真正冒險,中國大陸保持戰略定力,俄羅斯繼續在國際上配合中國,歐洲在分化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小概率的風險是某方"頭腦發熱",讓局勢急劇升溫,但這種可能性在各方的理性計算下正在降低。理想的狀態當然是回到"桌面談判"的理性軌道,但這需要各方都有足夠的政治智慧和戰略耐心。
對于大陸來說,繼續"穩扎穩打"是最好的策略。
用實力說話,以實力促和平,讓時間和實力的天平不斷向有利于統一的方向傾斜。
結語
臺海這盤棋,下了幾十年,棋譜早就擺在那兒,外人再怎么"指手畫腳"也改變不了最終結局。
理性終究戰勝沖動,實力終究勝過表演,歷史的車輪不會因為幾場"政治秀"就改道。
面對臺海這個"老大難",你覺得各方應該怎樣在"面子"和"里子"之間找平衡?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