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深度長文:植物為什么沒有進化出大腦或者智慧?(超10000字)

0
分享至

“在生物的世界里,高智商并不總是一個加分項”,這句話似乎與生物學的普遍認知相悖。首先,智商和智慧并非同一概念。



至關重要的是,智慧的出現需要生物體投入巨大的進化成本,這不僅包括頂尖的生物資本,還涵蓋了無數底層的基礎建設。進化的機制是極為節儉的,生物能成功繁衍后代就意味著進化資源的優先分配,而不是投入到其他非繁殖相關的特性上——因為這些額外的投入會降低生物在繁殖上的競爭力。這一點,在細菌行為上表現得最為明顯。



在相同環境下,生長周期短的細菌會迅速淘汰生長周期長的細菌,而它們之間并沒有任何攻擊行為,只是爭奪了所有資源。在更高級的生物中,這個機制可能更加復雜,但其基本原理自下而上都是一致的,比如,穆斯林家庭普遍生6、7個孩子,而歐洲的白人家庭通常只生1到2個,如果不改變這種趨勢,那么四代人之后,穆斯林的人口將超過歐洲。

生物的復雜性是受競爭壓力驅動的。那些靜止不動、只需曬曬太陽就能繁衍生息的生物,根本不需要智慧。一點點智慧對他們來說都是多余的。智慧的代價是生長周期延長、后代間隔時間變長、子孫數量減少。

無論智力如何,任何向這個方向的變化都會降低生物的繁殖競爭力。從有了葉綠體開始,植物的進化路徑就與那些沒有葉綠體的真核生物分道揚鑣,而這條進化道路上的所有策略,都圍繞著葉綠體進行,智慧并沒有空間。

同樣,那些沒有葉綠體的生物進化路徑,也不必然導向智力的出現。比如真菌,它們沒有葉綠體,而是采取寄生的方式生存。寄生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生存策略,甚至許多動物也采取這種方式。我們聽說過有智力的寄生動物嗎?

只有在嚴酷的外界環境中覓食的動物,才需要智力。

而捕食其他動物的則需要更高層次的智力。智力的出現,是因為這些動物在能量生產方面,相較于通過光合作用和寄生方式生存的生物來說,處于極大的劣勢。肉食動物、植食動物、植物這一簡單的食物鏈中,每一步的有機物轉化效率只有10-20%。



換句話說,一個以肉食為生的生物,它利用陽光、水和二氧化碳獲取物質和能量的效率,不到植物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四。這正是它們需要智力的原因。如果它們的智力水平與植物一樣,那么可能在短短幾代之內就會滅絕——也就是說,這樣的生物從未存在過。在如此嚴峻的生存壓力下,如果不夠聰明,就只有死路一條。

于是,不夠聰明的生物逐漸滅絕,而稍聰明的生物則有機會繁衍更多后代,久而久之,動物的智力水平就逐步提高了。然而,這種智力并不必然導向人類智慧的高度。人類的智慧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話題。

接下來,我們以問答的形式具體回答一些問題。

問題:如果僅考慮植物,它們同樣在爭奪光和水等資源,為何沒有發展出智慧?

以上回答中,我為了簡化表述,將原問題中的“大腦”和“思想體”概括為“智慧”。然而,這種表述并不足夠精確。

植物之間的確存在資源競爭,且表現出相當復雜的行為,其中蘊含了一定程度的智能。例如,不同植物在傳播種子方面有著不同的策略,涉及優質空間的競爭。



有些植物通過自身力量將種子噴射出去(如一些豆類),有些則通過投入大量資源吸引昆蟲幫助傳播。有些植物采取廣種薄收的策略,有些則通過少量但成功率較高的傳播方式;有的植物甚至能根據每年外部環境的不同,調整種子傳播的遠近距離。這些看似“聰明”的行為,并不是大腦或思維體系的產物。行為的復雜程度也并不直接等同于智能。

生物在應對外部刺激/壓力、執行適應行為時,有兩套不同的系統,可以分別稱之為V1和V2。V1系統以基因為主導,通過化學物質在內部體液中傳遞信息,有時也涉及水和空氣中的信息素/外激素。所有生物都有V1系統。

V2系統則建立在V1系統之上,以神經系統為主導,通過神經傳遞的電位沖動傳遞信息。大腦或思想體是V2系統發展到高級階段后,部分神經細胞聚集形成的處理中心。需要注意的是,V2系統由V1系統構建,并且在運行過程中受到V1系統的大量干預。

例如,在人類智慧的層面,情緒(例如激素和神經遞質)會干預V2系統的運作。換言之,人類的智能行為大部分時候仍然由情緒主導。V2系統僅存在于較高級的動物中,其復雜程度與動物的復雜度密切相關。我們所說的高級動物,其V2系統相對復雜,處理中心更加發達。

V1和V2系統的本質區別在于,V2系統的反應速度遠超V1。V2系統是為了應對需要迅速反應的外部壓力而產生的。因為基因組信號網的反應速度較慢,需要通過體液中的信號物質擴散傳遞,并且要等待基因組慢慢制造新的蛋白質以執行行動。而基因組本身在壓力下作出調整的速度,更是需要以“代”來計算。

植物面臨的資源競爭,如陽光、空氣、水、土壤和空間,是外部環境變化緩慢的因素。因此,V1系統已足以應對。而動物面臨的資源競爭,如空間移動、獵物/捕食者、高考等需要短時間內處理大量信息的因素,因此必須擁有V2系統。

這里要再提一句關于人類智慧特殊性的觀點。這個高度并不是普通動物性競爭壓力能夠實現的。我認為,人類智慧的產生是社會生活、配偶競爭、外部環境劇變三者同時達到頂峰的結果。



一旦語言產生,即社會個體間的復雜通信協議確立,競爭的軍備競賽便無限升級。人類的大腦如同脫韁野馬,發展一發不可收拾。現在,它甚至開始研究基因組的奧秘了。

問題:對于個體來說,情緒(即V1系統)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實際上,V1對V2的干預是系統運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腎上腺素可以動員V2系統的高能狀態,也就是在危機時刻讓人感官功能提升,使古老的“打-逃選擇”策略接管大腦。



再比如多巴胺,沒有它的調節,V2系統的獎懲機制、學習能力、審美等高級功能都無法實現。絕對理性從未存在,理性就像一座半埋在感性大地中的前衛建筑。因此,V1帶來的“非理性”只能被接受。感性既是來源,也是目標。

你的V2系統構建了一個如此精細的世界模型,費盡心機,不都是為了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中過得更愉快嗎?你的V2系統設計出無數策略,不都是為了實現自我提升、滿足雄性激素的渴望嗎?你的V2系統發揮出神一般的預測智能,為孩子計劃到30年后,不都是為了基因組那個永恒的任務——繁殖嗎?

基因組在你的體液中偷偷添加幾種化學物質,于是你就被世間最偉大的愛所淹沒,看著自己的孩子,那種甜蜜、傷感、脆弱、隱隱恐懼的情緒油然而生。基因組甚至在嬰兒的頭皮上保留了一些原始信息素,讓別人一聞就知道、愛心爆棚,讓哺乳的母親自己噴奶。

問題:為何只有人類擁有如此高的智慧,基因為何瘋狂地關注智慧,而非直接依靠非條件反射和肌肉能力,在食物鏈中更易于取得優勢?

的確如此。在地球生態圈中,人類的智慧高得離譜,人類的大腦是過度發展的器官(尤其是新皮層)。無論是對抗無生命環境還是獵物/捕食者,似乎都不需要如此夸張的能力。既然進化是節儉的,為什么要進行如此大的投資?



這里涉及到進化論中經常被忽視的一個問題。人們提到驅動進化的壓力,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生存壓力,如你追我逃、黑色素抵抗紫外線等。然而,繁殖選擇的壓力同樣重要。對進化而言,活著卻未能留下后代=死亡。繁殖選擇對進化的驅動力量,在某些場合遠超生存選擇。

有一現象足以揭示自然之謎。

在動物界,那些過度夸張、對生存似乎并無實質益處,反而耗費巨大資源的特征,往往源于同種物種內部激烈的繁殖競爭壓力。以孔雀為例,它那華麗的尾羽、某些雄鹿頭上顯眼的大角,它們的存在似乎并不符合生存邏輯。為何雌性偏愛這些炫耀之姿?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展示健康與富足的信號,有的認為是無寄生蟲的證明。



然而,究竟哪種解釋最初觸發了這種偏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孔雀的擇偶儀式中,雌性總是傾向于選擇尾羽最夸張的雄性,這幾乎成為定律。這種強烈的選擇壓力,在進化的天平上化為一條不平等式:“尾羽不夠絢爛=后代無望”。

于是,一代代的擇偶篩選,使得夸張的尾羽基因愈發流行,愈發強大,形成了一個無限的正反饋循環,亦即一種無休止的內部競爭。雄孔雀便成了今日這般模樣。換言之,這種夸張的特征是兩性選擇策略的產物,而罪魁禍首在于雌性的擇偶品味——可能起初只是偶然形成的。繁殖選擇壓力之所以遠勝生存選擇,正是因為它只要獲得合適的初始條件,就能無止境地升級,而非像外部壓力那樣總有物理極限制約。

在我看來,人類智慧的夸張表現,并非源于與自然環境的斗爭,也非完全源于工具使用過程中的互動,而是同樣源于同種物種內的擇偶競爭。而在這個合適的初始條件組合中,語言的萌芽很可能扮演了核心角色,這一點,大腦新皮層功能區結構提供了線索。

相比之下,其他高等社會動物的小團體內擇偶競爭則遠未如此激烈。獅子只需在斗爭中勝出,黑猩猩則是一半依靠力量,一半依靠政治聯盟。而在早期人類的小團體中,擇偶優勢很可能高度依賴于政治手腕與關系網絡。

因此,語言——這種個體間溝通的“網絡協議”——變得至關重要,尤其是在進化出共情、換位思考、操縱、欺詐以及相應防范能力等高級功能時,智力發展進入了軍備競賽的軌道。智力發展帶來的額外好處也隨之溢出,超越了單純的擇偶范疇。

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進化生物學界:為何高級生物需要兩性參與才能繁殖?為何這種繁殖方式需要消耗額外資源,難道不是自我繁殖的生物更具傳代與進化的優勢嗎?這個問題堪稱進化生物學的“王冠之謎”,與生命起源問題同等重要。幾乎每一位進化生物學的大師都有自己的見解,爭論不休。在此,我無意在有限的篇幅內嘗試解答,僅介紹一個有趣的現象和一個深刻的見解,以供品味。

現象來自科普作家Matt Ridley所著的《The Red Queen》一書中提及的一種單細胞真核生物。它們生活在淡水池塘中,被認為是較為原始的生物形態,兼具無性生殖(出芽克隆)與有性生殖能力。



通常情況下,它們連續數代通過克隆繁殖,然而在氣候不佳、池塘干涸之際,整個種群會突然轉向有性生殖。隨后的艱難時期,種群的存活率雖低,但總會有若干個體通過有性生殖存活下來。池塘重新注水后,它們又恢復了高效的克隆繁殖。

觀點則摘自生物化學家、科普作家Nick lane的《The Vital Question》一書,書中闡述:有性生殖能夠打破固定的基因組合,讓自然選擇能夠單獨審視每一個基因,就如同我們特性的獨立展示。這有助于生物抵抗寄生物侵襲、適應環境變化,以及維持種群內部必要的多樣性。

就像中世紀的石匠,即便雕刻的石像背面會被遮擋,他們也會細致入微地精雕細刻,因為上帝無所不見。有性生殖也是如此,它讓自然選擇的“全能之眼”能夠逐個審視每個基因。有性生殖使真核生物擁有“流動”的染色體,基因版本不斷變化,使自然選擇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細程度影響生物個體。

設想有100個基因排列在一條染色體上,它們不發生重組。



對于這種固定組合,自然選擇只能評價整條染色體的適應度。假如這條染色體上有幾個至關重要的基因,稍有突變便會導致生物死亡。而對其他不太重要的基因,突變則幾乎不會引起自然選擇的注意。輕微卻有害的突變在這些基因上逐漸累積,因為它們造成的小危害,會被保留的幾個關鍵基因帶來的巨大益處所抵消。

長此以往,這條染色體及生物個體的健康狀況會逐漸惡化。男性的Y染色體正是如此,由于無法進行基因重組,上面的絕大多數基因都在慢慢退化,只有少數幾個關鍵基因受到自然選擇的影響,保持活力。最終,整個Y染色體有可能消失,如土黃鼴形田鼠便是一例,其Y染色體已完全丟失。

但如果自然選擇過于積極地作用于固定的基因組合,結果將更為嚴重。假設某個關鍵基因發生罕見且極為有益的突變,它帶來的顯著優勢會使這一突變迅速擴散至整個種群。



擁有這個新突變基因的生物因優勢明顯,在種群中的比例日益上升;最終,這個突變基因會達到“固定”的程度,即種群中所有個體都攜帶它。但自然選擇只能看到整條染色體。因此,這條染色體上的其他99個基因也會搭便車,在種群中固定下來。這是一場災難。

假設每個基因有兩三個版本(即兩三種等位基因),原本100個基因能產生數以萬計甚至百萬計的不同組合。但這條染色體固定之后,所有這些多樣性都將消失;從此,整個種群中這一百個基因只會有一種組合,即這條染色體上的組合,只不過是碰巧與有益突變基因共存于一條染色體。

這種多樣性的喪失是災難性的。而以100個基因為例僅僅是簡化,實際上無性生殖的生物往往擁有數千個基因,它們的多樣性可能在一次選擇性清除過程中全部消失。這導致“有效”種群規模嚴重縮水,使得無性生殖生物種群極易滅絕。對原核生物而言,這幾乎是常態;而幾乎所有無性生殖的動物和植物,都會在數百萬年內走向滅絕。

這兩大過程——積累輕微有害突變與選擇性清除導致種群多樣性喪失——共同構成了選擇干擾。沒有基因重組的情況下,針對特定基因的自然選擇會影響其他基因的選擇。而有性生殖帶來的染色體承載著千變萬化的等位基因組合,即流動的染色體。這使得自然選擇能夠直接對每個基因進行篩選。自然選擇仿佛全知全能的神祇,逐一檢視每個基因并作出裁決——這才是有性生殖的最大優勢所在。

問:那群失去Y染色體的穴居小精靈,是否就此抹去了性別的界限?它們是如何進行性別的劃分呢?或者是不是整個種群都同屬于一個性別,根本無需性別基因的組合?



并非如此。失去了Y染色體的黃褐田鼠,仍舊呈現出雌雄之別。無論雌性還是雄性,它們的核型都為2n = 17,X。也就是說,它們擁有8對常染色體外加一條X染色體,染色體總數為17,且為奇數。但它們性別之分依舊清晰,能夠交配并繁衍后代。這聽起來或許有些異乎尋常,但生物學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種種異常現象。Y染色體的缺失,理應意味著缺失了SRY基因——那個在哺乳動物中負責發出性別決定信號的關鍵基因。

有研究者推測,黃褐田鼠的Y染色體在不斷退化后,SRY基因便“跳船”至其他染色體上安家落戶。但至今仍未能找到確鑿證據。另有觀點認為,并非Y染色體退化,而是該種群本身是由遠古時期一種擁有XX基因型的雄性祖先演變而來。總而言之,至今仍無人能明了其性別決定機制的真相。

無人能明了并不出奇。



實際上,動物的性別決定機制遠比生物學教科書所描述的更為復雜多變。在漫長的時間尺度上,這一機制是相當靈活且充滿變化的。可以將SRY基因視作由整個基因組授權,負責決定性別的“管理員”。它的職責就是發送一個信號:“我是雄性”,隨后一系列執行基因便會接收到信號,啟動將胚胎塑造為雄性的過程。

例如,將初始的卵巢結構萎縮,用雄性激素對新生大腦進行“洗禮”,將應發育成陰唇的組織焊接成丁丁等操作。男性讀者請留意自己丁丁下方那條隱約的縱向輪廓,那便是焊接的痕跡。其實,這一系列執行機制比SRY基因古老且穩固得多。性別決定機制應該有一個極為基礎的共通點,而各個基因的作用不過是進行一些細微的修飾而已。就如同一家歷史悠久的公司,而SRY不過是其中一位任期有限的“首席執行官”。

而一些更為低級的生物,甚至可能完全不由某個特定基因來下達性別指令。例如螞蟻和蜜蜂這樣的社會性昆蟲,它們的性別決定機制簡單粗暴至極——大部分品種中,雄性是由未受精的單倍體卵子發育而成,而雌性則來自雙倍體。這種進化策略意味著雄性天生就帶有單套基因的缺陷,以便于在嚴苛的自然選擇中被淘汰。

的確,雄蟻和雄蜂不過是短暫參加一次繁殖競賽的生物機器,不論是否成功繁殖,它們很快就會死亡。許多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甚至沒有性染色體,性別由孵化溫度來決定。放眼整個動物界,性別決定機制真是千奇百怪,隨意而為。

諸如寄生蟲、染色體數量、激素水平、環境因素、壓力水平、種群密度,甚至是否失去了唯一的雄性成員等,都可能成為決定或改變性別的因素。而像哺乳動物這樣依靠固定的性染色體來決定性別的,在進化上已算是高度組織化和專業的模式了。

那么,為何哺乳動物的性別決定基因會“更迭”?為何Y染色體會普遍逐漸萎縮?這實際上是同一問題。



原本,Y染色體與X染色體是相匹配的,也就是說,在SRY基因剛剛接任發令職責時,Y染色體的長度和基因數量與X染色體相同,以人類為例,它們都是較長的染色體。然而如今,X染色體保持著原有的長度,而Y染色體卻大幅萎縮,只剩下SRY等寥寥數個基因保持活躍,其他基因要么丟失,要么處于休眠狀態。對于這一問題,目前比較令人信服的解釋是“基因性別戰爭”,這是一種頗具神秘色彩且極富魅力的進化理論。

簡而言之,由于X和Y染色體的性別分化,進化過程中,逐漸在X染色體上積累有利于雌性的基因,而Y染色體上則積累了有利于雄性的基因。

常染色體的雙倍性可以通過片段交換機制來抑制基因之間因分離而產生的相互攻擊,因為在生殖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基因無法確定自己最終會被分配到哪一邊,攻擊行為自然也就失去了意義。而性染色體的情況則完全不同,SRY的存在使得基因的自私本質暴露無遺。

X染色體上更容易產生針對Y染色體的“攻擊基因”,因為Y染色體上的基因不得不與X染色體共存,而X染色體上的基因卻有2/3的機會不與Y染色體共存。



這樣一來,X染色體便擁有了壓倒性的戰略優勢,偶爾出現的攻擊使得Y染色體上的基因不是受損就是逃逸,只剩下SRY基因在飛速進化以逃避追殺。然而,最終Y染色體仍難逃一劫。當Y染色體徹底崩潰后,基因組會選定一對新的染色體來接任這一職責,一切重新開始。黃褐田鼠可能正處于這一過渡期。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所有涉及“目的”或“動機”的描述,都應透過進化論的自然選擇機制來理解,而非基因真的擁有智慧。

這種觀點是不是過于異想天開?實際上,也存在一些基于事實的依據。首先,人類SRY基因的序列非常特殊。它在不同的男性個體中驚人地相似,且幾乎沒有點突變的差異,這意味著它可能已有20萬年未曾改變。然而,與其他近親物種相比,SRY基因的差異又極為顯著,比一般基因的差異高出10倍。這種矛盾,幾乎只能用多次選擇清除來解釋。

此外,至少在某些昆蟲,如Acrea Encedon(一種蝴蝶)和一種果蠅中,已發現新近突變出的雄性殺手基因,導致幾乎所有的后代都是雌性。在人類中也有一個疑似案例記錄在案(見Ridley所著《The Red Queen》):1946年,兩位法國學者記錄了南錫(Nancy)市一位匿名女性(Madame B)家族史:她的母親、母系阿姨、她自己及母系姐妹,兩代人共育有72位女性,無一男性。

而且這些女性大多極為多產,有的生了12個、8個、7個孩子。這并非“孤雌生殖”,有男性的后代都數量眾多,而選擇修道的女性則無后代。這已無法用偶然事件來解釋。那份孤本記錄沒有得到進一步追蹤,而當時的科學水平甚至未能引起太多關注。

問:根據當前崇尚讀書無用論、流浪明星、外族特征和年輕偶像的風潮發展下去,人類是否會從萬物之靈退化為無心生物?



進化生物學家通常不會討論當代人類的進化原理和趨勢,他們的討論通常止于全新世。即便是像Matt Ridley這樣敢于直言的科普作者(他是牛津大學動物學出身),在科普書籍中最晚也只談到了歐洲中世紀和南美瑪雅人。當他真正放飛自我,撰寫了《自下而上:萬物進化簡史》一書,涉及當代人類時,卻顯得底氣不足。評論界已不再將此書視為標準的科普作品,而是將其歸于哲學加系統論的個人觀點。

在這個長篇大論的回復里,我談及了不少與人類息息相關的議題。盡管如此,在涉及當代人類進化趨勢時,我僅簡單提及:“穆斯林家庭普遍生育6、7個孩子,而歐洲的白人家庭通常只有一個多一點。如果不改變這一趨勢,不出四代人,穆斯林便可能改變歐洲的面貌。”我后來特地加上了這句黑體強調的話,這半句話透露出的信息其實頗具威脅性,希望讀者能領會這一點。

我個人并不認同穆斯林會改變歐洲這一觀點。之所以加上這半句話,不僅是為了使論述更加嚴謹,也正因為當下的人類進化理論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弱點:即我們現在擁有足夠的能力和智力(而非智慧)去干涉進化的過程。

先前對于進化問題的回答,我都圍繞著繁殖這一主題進行,這并不奇怪,因為繁殖不僅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意義,也是進化的動力源泉和實施手段,在進化論中占有無可替代的核心位置。你在思考進化問題時,如果將其引向繁殖這個方向,就能獲得最清晰的邏輯鏈。

然而,這一邏輯在現代人類社會似乎并不完全適用,因為我們正大規模地干預自身的繁殖過程,這正在逐漸削弱進化的兩大驅動力——自然選擇和性選擇。更進一步的是,現代科學技術甚至已經開始觸及進化的物質基礎——DNA或基因組。



得益于工業化社會的營養條件和醫療技術,嬰兒死亡率已經大幅下降,而年輕人在繁殖高峰前的死亡率更是低得驚人,這對進化來說幾乎毫無影響。至于繁殖高峰后的死亡,無論你何時離世或以何種方式去世,對進化而言都毫無意義可言。

繁殖本是一項資源消耗巨大的活動,所以進化賦予我們性欲和愛的激勵,以驅動繁殖行為,并在社群性動物階段形成了推動繁殖的宗教或家族觀念等meme(我并不喜歡“迷因”這個中文譯名,更傾向于使用道金斯的原詞)。然而在今天,人類已經學會享受性欲和愛的獎勵,而不必實際進行繁殖行為,并在短短幾代人的時間里將繁殖meme打得粉碎。

至于擇偶和生育率這一社會動物進化的關鍵機制,首先受到一夫一妻制的限制,隨后又因現代家庭結構的變化和婚外生育現象的增加而變得更加隨機,最后還受到避孕技術、計劃生育政策和社會壓力的影響,與生物品質完全脫鉤。



如今,我們已無法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樣的生物特性或基因型可以增加后代的數量?在問題中所提及的那些特性——比如崇拜讀書無用論、追求明星生活方式、對西方人尺寸的羨慕和對年輕男子的偏好——并非真正的生物特性,而是屬于meme層面的衍生現象。即便我們將其視為基因表現的生物特性,它們也無法轉化為實際的繁殖成功。

就算你因此更容易找到性伴侶,在婚姻市場上更受歡迎,你真的能比傳統的潮汕婦女生育更多孩子嗎?歐洲的穆斯林在第一代可能生育率較高,但當他們后續世代融入當地社會,又會怎樣呢?在生物特性對擇偶和生育影響逐漸減弱的當下,meme的影響力似乎更加突出。然而meme并非由基因決定,而是由V2產生,并在V2中傳播,變化速度極快,與經典的進化機制脫節。在V2掌控的時代,經典進化論那種用數千代時間篩選基因的緩慢過程已經完全跟不上節奏。

這正是為什么進化生物學家很少談論現代社會的原因。他們的畢生研究在此時此刻正逐漸失去意義。

然而,這種混亂與解構在生物進化的歷史長河中并不是首次出現。實質相似的劇變,在歷史上至少還有兩次。其核心變化在于社會網絡的發展導致了智能的飛速提升,新興的智能開始解構原有的生命/進化模式,并構建起適應自身需求的新模式。

在此,我提出一個核心觀點:智能的本質是復雜通信網絡的自組織行為。巨大的、分布式的復雜通信網絡是目前所知智能的普遍形式,也可能是真正智能的唯一形式。



讓我們回到故事的起點。一個孤立的基因,微不足道,難以言表其低能——它僅能制造一個蛋白質,這個蛋白質或許是某個未知用途的構建模塊,或是觸發一個令人費解的生化反應。它甚至沒有節制,只要一啟動,就會無休止地制造蛋白質。然而,當數以千計的基因結合成一個巨大的化學信號網絡(我們稱之為基因組)時,這個網絡立刻展現出驚人的智慧。

它為自己創造了(或者更準確地說,從無機界“接管”了)細胞——這些生命的載體和豪華住所。單細胞生物,如細菌,已具備各種技能,能吃會排泄,能移動,能適應不同環境,能制造操縱電子和質子的納米級機器,它們甚至比人類更勝任化學家這一角色。

盡管如此,單細胞生物還是屈服于環境的暴君之下,毫無還手之力。

細胞們開始抱團取暖,例如形成疊層石這樣的群居結構。隨后,發生了另一次網絡構建:多細胞生物誕生了。多細胞生物中,所有的細胞后代共同分工協作,它們之間的通訊網絡即是V1。在這里,我們需要明白:一旦形成網絡,單個細胞的生活意義和進化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法國生物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弗朗索瓦?雅各布精辟地總結道:“每個細胞的夢想都是分裂為兩個細胞。”這是生命的本質所在。

然而,在多細胞生命體中,絕大多數細胞在完成有限次數的分裂后,就停止了繁殖。他們放棄了繁殖這一生命最原始的活動,僅僅為了形成一個更強大的生存機器,以確保寥寥幾個(或數百萬個)生殖細胞能夠成功繁殖。那些背離了這一道路、重拾夢想的細胞被稱為癌細胞。多細胞生命所展示的智能是V1網絡的智能,它是通過基因組自我復制并聯網后形成的,這一過程提升了生命的層級。最典型的例子是植物智能。

在這些群居結構中,有些因為先天缺乏葉綠體,它們不得不爭奪其他生命體的有機物質,因此它們必須分化出一類細胞,執行迅速的應激功能。V2網絡的出現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它的速度比V1快了成百上千倍。更為關鍵的是,V2網絡擁有直接連接的刺激功能,這比V1通過化學信號擴散的刺激要精確得多。如果說V1的聯網尋址像無線電廣播頻道,V2的聯網尋址就像電話撥號。復雜度的提升無法用言語形容。

V2網絡不可避免地孕育了更高層次的智能。從神經節到最原始的大腦,局部形成的神經細胞群落越來越龐大和復雜,最終演變成專門的智能器官。這一進化過程的巔峰之作便是人類大腦,它將神經細胞網絡智能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智能的三大功能——記憶、世界建模和預測——在人腦中均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

進化的步伐正變得越來越快。人類大腦形成不久,就開始了網絡化進程。這并非從互聯網開始,而是自人類社會形成以來的各種組織。我們可以將部落、教會、國家、企業、軍隊等視為大小不一、相互嵌套的生物體。這不僅僅是比喻,它們確實具有生物的特征,如新陳代謝、應激性、生命周期、不可避免的衰敗、后代和特性的繼承。

那么,這些“生物”的生殖細胞是什么呢?答案是那些能將抽象架構、思想和知識濃縮并傳遞給后世的人。曾經有人質疑為何社會要供養那些只吃飯不工作、不產生經濟效益的知識分子,現在我們知道了答案。



教義、科學或meme正是這些生殖細胞攜帶的基因。以快餐連鎖店為例,一旦其管理基因被證明成功,就會無限復制,在各地播種,產生無數的克隆后代。歷史上的強人,如希特勒、成吉思汗,都非常清楚這些生殖細胞的重要性。當他們決定滅絕“波蘭怪獸”時,他們首先將生殖細胞聚集起來消滅。包括詩人在內。

人類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復雜生物體內生存和發展了數千年。它們中的許多已經滅絕,沒有留下后代。然而,有些生物,如古羅馬,在經過一千多年后仍能孕育出新羅馬。總體而言,這些生物的智能并不高,與構成它們的人類個體相比,它們尚未經歷飛躍性的升級。這是因為人類源自小團體生活的猿類,等級觀念根深蒂固。

人類社會的網絡結構幾乎都是倒置的樹形等級網絡,而非成員相對平等的分布式網絡。簡單的邏輯告訴我們,一個完全由單一節點控制的樹形網絡不可能比構成它的個體更聰明,它只能更強大。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絕對,每一個成功生存的樹形網絡,在其高層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布式集體智慧。那些真正實行單點控制的網絡很快便會消亡。

這就是為什么互聯網被認為是進化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



它與基因組、多細胞生物、人類大腦的出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將它稱為V3并不夸張。觀察這四個事件之間的時間間隔,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進化步伐的指數級加速。而我們正生活在V3剛剛降臨的時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混亂、解構和重構。

多細胞生物需要數千萬年、數億代才能完成的重構過程,我們可能在短短幾代人之內就能完成。在重構之后出現的超級生物,將以全人類的分布式通信網絡為基礎,以光速運行,無論是單點精確尋址還是大面積頻道廣播,都同樣犀利。這個層面上的智能是否具有意識或主動性,可能遠超我們的理解和感知范圍,就像任何一個神經元都無法理解大腦的奧秘一樣。

回到最初的問題,在這樣一個超級生物體內,個體人類的進化和生殖前景如何呢?我們繼續在歷史中尋找答案。

在四次重大的網絡化過程中,最民主、最分布式的是第一次。真核生物基因組中的每一個基因都享有完全平等的生殖權,哪怕是那些功能不明、被視為寄生性質的DNA單元,通常不計入基因組,它們也會跟著一起復制。這個“社會”中的生產者不足總數的10%,但資源充足,足以支撐剩余的90%。因此,無論它們如何朽爛、寄生,整個群體仍能共同繁殖。這一階段的功能分化也相對較小,因為當時的生命體過于簡單,只會一種功能,所謂分化只能是開或關。

然而,在多細胞生物中,細胞間的功能分化變得激烈,伴隨著形態的分化,生殖權也迅速集中。例如,在V2網絡中占主導地位的神經細胞,其生殖權已降至極低水平:它們甚至不如肝細胞、上皮細胞這些負責后勤的細胞,一旦形成就不能再分裂。它們無法分裂的原因在于,這些神經細胞的特化程度極高,它們的功能和連接在胚胎期就已經規劃完畢,后期的分裂已無實際意義。

類似地,在社會昆蟲如螞蟻、蜜蜂、白蟻中,它們的網絡智能模式與人類的互聯網非常相似。它們同樣經歷了劇烈的形態和功能分化,同樣存在生殖壟斷。



層次越高,分化越劇烈,生殖壟斷越嚴重。沒有理由認為未來的人類社會會是一個例外。想要實現基因組式的公平,除非未來的社會能夠創造出無窮無盡的資源,能夠供養絕大多數的無用之人。這一點上存在一絲不確定性,不知它是帶來光明還是更深黑暗的線索:在我們的世界之上,可能存在著一個超乎我們理解的更高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北約5國拒絕加入“重新武裝烏克蘭”計劃

北約5國拒絕加入“重新武裝烏克蘭”計劃

新京報
2025-07-19 11:20:08
極氪被曝賣“0公里二手車”虛增銷量,官方回應:是可銷售的展車,屬于正常商業行為,已成立專項小組徹查

極氪被曝賣“0公里二手車”虛增銷量,官方回應:是可銷售的展車,屬于正常商業行為,已成立專項小組徹查

魯中晨報
2025-07-20 16:44:06
看懂芒果臺對李承鉉的三次返聘,就不難明白娛樂圈的生存法則

看懂芒果臺對李承鉉的三次返聘,就不難明白娛樂圈的生存法則

娛小北
2025-07-20 13:08:16
“蘇超”激發消費潮,南通主場對陣鹽城當天銷售額7717萬元

“蘇超”激發消費潮,南通主場對陣鹽城當天銷售額7717萬元

澎湃新聞
2025-07-20 18:27:12
松原市紀委監委通報:崔彥斌被查

松原市紀委監委通報:崔彥斌被查

魯中晨報
2025-07-19 11:24:14
第二個杜特爾特已冒頭?莎拉全面接掌菲律賓,恐怕不用拖到2028年

第二個杜特爾特已冒頭?莎拉全面接掌菲律賓,恐怕不用拖到2028年

南宗歷史
2025-07-20 11:33:09
韓國五項非遺申遺全被駁回,73% 證據造假,聯合國怒關申請通道!

韓國五項非遺申遺全被駁回,73% 證據造假,聯合國怒關申請通道!

詩意世界
2025-07-20 21:36:05
A股將要反轉?7月21日,明天將迎來更大的變盤?

A股將要反轉?7月21日,明天將迎來更大的變盤?

風口招財豬
2025-07-21 01:21:41
美調查記者:若特朗普決定,澤連斯基可能會被流放

美調查記者:若特朗普決定,澤連斯基可能會被流放

環球網資訊
2025-07-19 23:19:02
10 部生不逢時的神作:當年票房撲街,如今成影史標桿

10 部生不逢時的神作:當年票房撲街,如今成影史標桿

膠片猴
2025-07-20 18:26:39
大反轉!曝曼聯成功截胡阿森納:7000萬歐拿下約克雷斯 已達協議

大反轉!曝曼聯成功截胡阿森納:7000萬歐拿下約克雷斯 已達協議

風過鄉
2025-07-20 19:03:56
宗馥莉隱秘婚姻被扒:高官前夫落馬,背后牽扯美國驚天大案

宗馥莉隱秘婚姻被扒:高官前夫落馬,背后牽扯美國驚天大案

互聯網大觀
2025-07-17 09:58:02
Shams:灰熊與上賽季效力于掘金的PJ-霍爾簽下雙向合同

Shams:灰熊與上賽季效力于掘金的PJ-霍爾簽下雙向合同

懂球帝
2025-07-21 05:24:07
42歲蒼井空老師紅色性感裙子亮相,童顏巨乳,少女感滿滿

42歲蒼井空老師紅色性感裙子亮相,童顏巨乳,少女感滿滿

說真話的小陳
2025-06-25 09:25:05
楊少華并非午休時去世!真實死因曝光更引眾怒,家屬呼吁不要網暴

楊少華并非午休時去世!真實死因曝光更引眾怒,家屬呼吁不要網暴

情感大頭說說
2025-07-21 04:02:52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銘記烈士 是我們不能忘卻的歷史責任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銘記烈士 是我們不能忘卻的歷史責任

新華社
2025-07-19 22:20:45
洪森氣得拍斷大腿, 千算萬算, 沒有想到佩通坦還有一招

洪森氣得拍斷大腿, 千算萬算, 沒有想到佩通坦還有一招

阿芒娛樂說
2025-07-21 04:12:33
盧秀燕與黃國昌以“盧昌配”搭檔參選202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

盧秀燕與黃國昌以“盧昌配”搭檔參選202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

大道無形我有型
2025-07-20 19:49:25
52歲阿姨網戀遇小鮮肉,對方要求試婚,試婚當晚阿姨當場懵圈

52歲阿姨網戀遇小鮮肉,對方要求試婚,試婚當晚阿姨當場懵圈

蘭姐說故事
2025-07-06 20:00:07
周五A股上漲到3534點,不管你現在是幾成倉,明天行情再提個醒

周五A股上漲到3534點,不管你現在是幾成倉,明天行情再提個醒

風風順
2025-07-21 00:12:52
2025-07-21 06:03:00
宇宙時空 incentive-icons
宇宙時空
熱衷于宇宙和時空探索
10325文章數 95247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頭條要聞

甘肅再通報"幼兒血鉛異常":天水市委書記、市長被立案

頭條要聞

甘肅再通報"幼兒血鉛異常":天水市委書記、市長被立案

體育要聞

中國女籃輸日本,天賦完敗給努力和戰術

娛樂要聞

肖戰改名官宣!徹底不裝了,要自由

財經要聞

夾縫中的芯片之王:黃仁勛能守住4萬億嗎?

科技要聞

Manus"跑路新加坡"后,創始人首次復盤

汽車要聞

輔助駕駛五維測評 蔚來世界模型:大智小糙

態度原創

家居
本地
藝術
公開課
軍事航空

家居要聞

簡構智居 現代功能美學

本地新聞

換個城市過夏天 | 誰打翻了濰坊的調色盤?

藝術要聞

故宮珍藏的墨跡《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這才是地道的魏晉寫法

公開課

李玫瑾: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軍事要聞

美記者:若特朗普決定 澤連斯基或被流放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西| 平罗县| 南康市| 安乡县| 五大连池市| 阜城县| 呈贡县| 东乡族自治县| 旬邑县| 共和县| 安达市| 天峻县| 左云县| 景东| 凤城市| 登封市| 遂平县| 白河县| 酒泉市| 平乡县| 柳林县| 秭归县| 博爱县| 南丹县| 庆云县| 泉州市| 福建省| 浙江省| 商都县| 桑日县| 墨竹工卡县| 个旧市| 小金县| 绩溪县| 项城市| 孝感市| 南汇区| 崇信县| 新津县| 松原市| 资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