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ST-1輪式突擊炮(基于WZ551底盤,雙人105mm線膛炮塔):8×8輪式裝甲車底盤,動力艙和駕駛艙并列前置、戰(zhàn)斗艙居中、載員艙在后的布局,采用箱形承載式車體。車首呈楔形,首下裝甲向內傾斜至前輪處,首上裝甲向內上方傾斜,與車頂相連,車頂一直水平延伸至車尾。車首有一塊防浪板;8×8裝甲車最大公路速度可達100千米/小時,水上最大速度8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1000千米;
該炮射速6發(fā)/分,備彈30發(fā),除了可發(fā)射國產以及北約制式105毫米彈藥(包括尾翼穩(wěn)定脫殼穿甲彈、破甲彈、殺爆彈等)之外,還可發(fā)射105毫米炮射反坦克導彈(射程5 000米),從而具備遠距離精確打擊能力;火控系統(tǒng)為穩(wěn)像式,對于靜止和運動目標都有很高的首發(fā)命中率;輔助武器為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安裝在炮塔右側車長艙口前)和1挺安裝在主炮右側的7.62毫米機槍;
該炮受到經濟落后、軍力匱乏、飽受恐怖武裝威脅的非洲國家歡迎:許多非洲國家采購它們作為陸軍反恐主力,其中,尼日利亞就是最早采購的非洲國家之一;
按照開源情報統(tǒng)計(Oryx等平臺): 根據(jù)戰(zhàn)場照片、閱兵影像和裝備序列號分析,2014-2015年首批交付約12輛,后續(xù)在2017-2020年分批補充,確認交付數(shù)量至少30輛(截至2023年);它們主要裝備尼日利亞陸軍第245營(隸屬第7師),部署于東北部博爾諾州反恐前線,部分配屬首都衛(wèi)戍部隊;
ST-1入役伊始就參加了在東北部反恐行動(如“拉菲亞·多爾行動”)中,主要承擔裝甲突擊、火力支援和據(jù)點攻堅任務,對抗“博科圣地”及ISWAP極端組織;它們在實戰(zhàn)中體現(xiàn)出巨大的戰(zhàn)術優(yōu)勢;
首先就是火力壓制,ST-1的105mm主炮可發(fā)射高爆彈(HE)、破甲彈(HEAT)和榴霰彈,有效摧毀工事、技術車輛和人員集群。尼軍士兵反饋其“一炮夷平恐怖分子據(jù)點”(2018年馬拉法戰(zhàn)役);
ST-1的輪式底盤適應北非半沙漠地形,公路時速70km/h,越野機動性強于老式坦克;基礎裝甲抵御12.7mm穿甲彈和炮彈破片,加裝附加反應裝甲后防御力提升。由于它們發(fā)揮出色,極端組織缺乏反坦克武器,ST-1的直射火力常迫使敵方放棄陣地(開源戰(zhàn)場視頻顯示恐怖分子潰逃);
實戰(zhàn)中, ST-1側面和頂部裝甲薄弱,遭RPG-7伏擊或地雷襲擊時易損毀;在沙塵環(huán)境中激光測距儀和夜視設備可靠性下降,影響遠距離精度(尼軍內部報告提及)。
尼日利亞ST-1的損失主要源于伏擊和簡易爆炸裝置(IED),開源情報確認至少3輛被摧毀:
推測總損失:考慮到戰(zhàn)場復雜性,實際損失可能高于確認數(shù)(約5-8輛),但缺乏影像證據(jù)。不過,它的作戰(zhàn)經驗為中國下一代輪式突擊炮提供了參考,目前以VN-22為底盤的新突擊炮逐漸加入非洲反恐戰(zhàn)場,經過改進的它們將在反恐戰(zhàn)爭中起到重要核心作用。
參考資料:《簡氏防務周刊》、法新社、尼國防部、路透社、簡氏、Oryx等: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