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活力中國調研行”采訪團走進延邊州,聚焦這片黑土地上的新質生產力實踐,如何以科技為筆、生態為紙,賦能鄉村振興,書寫“一粒米一朵耳”的振興故事。
稻香的振興圖景
十年前總書記踏過的田埂旁,低空纜車正悠然掠過這片綠海,觀光小火車載著歡聲笑語蜿蜒穿行。稻香深處,和龍市光東村第一書記時彥鵬的聲音透著自豪:“去年村里游客突破20萬,集體收入跨過百萬大關!”
十年蝶變,光東村將總書記的囑托化為“三產融合”的金鑰匙,農旅交織繪就振興圖景。
在稻米館“千載尋跡 渤海稻影”的浮雕墻前,和龍市水利局綜合科科長胡月細述稻作千年傳奇:北緯42°黃金種植帶、火山灰黑土、海蘭江清流與千年農法,孕育了“盧城之稻”;田間智慧農業系統實時監測,無人機精準播撒生物肥——科技賦能讓傳統煥新,八方食客的嘖嘖稱嘆,已化為“嗎西達”品牌遠銷四方的實力。
“嗚——”汽笛聲驚起鳥雀,明黃色小火車載著游客駛入稻田深處。車廂里游客們將手伸出窗外,指尖掠過青翠的稻葉,引發陣陣驚嘆。
300米高空纜車上,攝影愛好者架起長焦鏡頭,捕捉著稻浪與遠山交織的壯美畫卷。“在這里等秋天,就像等待一封來自大地的情書。”游客林女士在稻田邊喃喃自語,在她身后不遠處,是朝鮮族特色民居的飛檐翹角。
村民庭院,經“廁所革命”與管網升級后,如今變身“共享庭院”。45棟朝鮮族特色民宿,實現了“一院一景”與增收雙贏。民俗舞蹈隊年演出超百場,鼓點里躍動著文化自信。
“以前種地靠天吃飯,現在家門口開民宿、賣特產,收入翻了兩番不止!”村民周梅浩的笑臉映著紅火日子。
“云耳”的數字翅膀
告別稻浪北行,汪清縣桃源小木耳基地奏響“數字農業”交響曲,菌包生產線上,正在展現科技與農業的深度碰撞。智能拌料系統精準配比,無人叉車穿梭運送菌筐,接菌機械臂靈活舞動,科技徹底重塑了木耳生產。副總經理孫森指著一塵不染的車間說:“日產15萬袋菌棒,全程無菌自動化,專利技術30多項!”
數字化不僅革新生產,更重塑標準。桃源小木耳基地通過反復試驗鎖定黃金參數:配料比例、溫濕閾值、菌袋規格等數據匯成“數字寶典”,支撐起標準化體系。立體吊袋大棚內,智慧系統動態調控環境,土地利用率與品質同步躍升。“好環境終于煉出好品牌。” 孫森感慨:“如今,每個菌包都在數字看護下成長。”
在恒溫培養車間,物聯網傳感器閃爍著藍色幽光。“溫度偏差0.5℃就會報警,”總經理高曠調出數字看板,通過無數次試驗,他們鎖定了菌絲生長的黃金參數。走進立體吊袋大棚,菌包如瀑布般垂落,智慧系統自動調節濕度。高曠輕撫黝黑的木耳說:“露天地培變成立體工廠,土地利用率提升5倍,品質卻更純凈。”
當“盒馬村”訂單農業模式落地汪清,小木耳真正踏上品牌通途。“五統一”管理將盒馬標準注入產業鏈,木耳質量抽檢合格率連續100%。自主研發的“脆脆”“糯糯”系列征服海底撈等高端渠道,更借力菜鳥智能倉儲實現全鏈路數字化——2024年其智能調度排產案例入選國家“數字三品”典范,成為質量信任的最佳背書。
從光東村的稻浪歡歌到汪清木耳的“云”上騰飛,延邊沃野澎湃著新舊動能轉換的活力。2024年,全州農民人均收入達18347元,增速領跑吉林。田埂間的囑托已化為現實:千年農耕智慧碰撞現代科技,生態之美嫁接產業之興,美麗鄉村的日子,正和飽滿的稻穗、晶瑩的木耳一樣,一天比一天更加甜潤豐盈。
來源:彩練新聞
作者:任勝章 閆虹瑾
責編:金馨鑫
編審:張宇
監審:董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