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投筆從戎那年,已經三十二歲了。
三十二歲。在漢代,這已經是中年人了。
突然想起昨天看的一個帖子,說現在三十歲還在迷茫很正常。那班超呢?他迷茫了三十二年?
不對,查了下,他之前是在幫哥哥班固抄書。班固,就是寫《漢書》的那個。等等,讓我理一下這個家族——
班彪(老爸):史學家,續寫《史記》
班固(大哥):《漢書》作者
班超(老二):今天的主角
班昭(妹妹):女史學家,續寫《漢書》
這是個什么神仙家庭?全家都是搞歷史的,就班超一個人去搞……搞什么?搞外交?搞軍事?搞西域經營?
"使虎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漢書·班超傳》
等一下,這個成語原來是班超說的?我一直以為是什么古代兵法里的。
場景還原: 班超帶著36個人(注意這個數字,很重要)到了鄯善國。鄯善王一開始很熱情,后來突然變冷淡了。班超就問接待的胡人:"匈奴使者來了幾天了?住在哪里?"
胡人大驚:"您怎么知道?"
其實班超是詐他的。但這一詐,詐出了真相:匈奴使者確實來了,而且帶了上百人。
然后就是那個著名的夜晚。班超召集36個部下:"咱們現在在虎穴里了。不拼一把,都得死在這兒。"
他們趁夜放火燒了匈奴使團的營地,班超親手殺了三個人,部下殺了三十多個,其余的都燒死了。
第二天,班超拎著匈奴使者的頭去見鄯善王。鄯善王嚇得當場表示:永遠跟著漢朝混!
36個人,對100多人。還是偷襲。這買賣其實挺冒險的。
但這就是班超的風格:既然來了,就要玩個大的。
翻了很多資料,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
張騫通西域,帶了100多人,被匈奴抓了。 班超定西域,只帶了36人,卻成功了。
為什么?
時代不同了。這時候匈奴已經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雖然還在,但已經不如從前。更重要的是,西域各國已經知道漢朝的厲害——畢竟張騫之后,漢朝沒少派兵來。
于闐國(今和田)。國王信巫師,巫師說:"天神發怒了!你們為什么要歸附漢朝?把那個漢使的馬牽來祭天!"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硬剛?那就真成了宗教沖突了。
班超的處理方式絕了:"好啊,但請巫師自己來牽馬。"
巫師來了,班超一刀砍了他的頭,送給于闐王:"這是你要的祭品。"
于闐王:……
服了。
這種例子太多了。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基本上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該硬的時候比誰都硬,該軟的時候比誰都軟。
比如在疏勒,他聽說國王被殺,新王是匈奴人扶植的傀儡。他就帶著幾個人直接去了王宮,趁新王不備,直接綁了。然后扶植了一個親漢的新王。
全程行云流水,跟看諜戰片似的。
這一年,班超上了一道奏疏,大意是:給我再派點人來,我能平定整個西域。
要多少人?
"今宜拜超為將,以三十六人為率,再加兵三百人足矣。"
36+300=336人。
用336個人控制整個西域。
這不是吹牛。他真的做到了。當然,他的策略不是到處打仗,而是"以夷制夷"。扶植親漢的,打擊親匈奴的。恩威并施,剛柔并濟。
順帶一提,這期間他還干了件大事:打通了中斷65年的絲綢之路。
65年啊!兩代人的時間。多少商人望著玉門關嘆息,多少貨物堆積在倉庫里發霉。現在,路通了。
班超當上了西域都護。
從一個抄書的,到西域最高軍政長官。用了18年。
但他想回家了。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這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思鄉信之一。
他妹妹班昭也替他上書。皇帝終于同意了。
永元十四年(102年),71歲的班超回到洛陽。一個月后就死了。
32歲出去,71歲回來,在西域待了……39年。
不對,他中間回來過一次。但大部分時間都在西域。將近40年。
關于36這個數字班超最初帶了36個人。后來要求再給36人為基礎。這是巧合嗎?還是他就喜歡這個數字?
查了下,沒找到解釋。但我懷疑這可能是當時的一個軍事編制單位。
關于"投筆從戎"原文是:"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
注意,他的偶像是傅介子和張騫。特別是傅介子,也是個狠人,帶著幾個人就敢去樓蘭殺國王。
班超是在學習前輩的經驗。
關于家族影響班固寫《漢書》,班超定西域,班昭續《漢書》。
有意思的是,班超在西域的事跡,最后是他妹妹寫進《漢書》的。自己哥哥的英雄事跡,親妹妹來寫,她下筆的時候是什么心情?
《后漢書》里很少提到他的個人情感。只有在晚年上書要求回國的時候,才露出一點真情:"臣超犬馬齒殲,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棄捐。"
孤魂棄捐。
這四個字看得我心里一顫。
他怕死在西域,變成孤魂野鬼,永遠回不了家。
突然想到一個對比:
李廣利,漢武帝時期的將軍,為了幾匹汗血馬,帶著幾萬人征討大宛,損失慘重。
班超,帶著幾百人(最多時也不過千人),控制了整個西域。
差別在哪里?
李廣利是純粹的武力征服。班超是……怎么說呢,是"統戰高手"?
他懂得利用矛盾,懂得拉攏分化,懂得恩威并施。最重要的是,他在西域待了快40年,他了解那里的人,了解他們要什么,怕什么。
這不是簡單的軍事才能,這是……政治智慧?文化理解?還是單純的生存本能?
永元九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甘英到了條支(今伊拉克一帶),再往西就是地中海了。
但安息(帕提亞)人嚇唬他:"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
甘英就回來了。
這……就差一點點啊!就差一點點,漢朝使者就能到達羅馬了!
如果甘英真的到了羅馬,世界歷史會怎樣改寫?
這件事說明什么?說明班超的視野。他不滿足于控制西域,他想要更遠的地方。他想要打通從漢朝到羅馬的通道。
班超死后,西域很快又亂了。
他的繼任者沒他那兩下子,各國紛紛叛亂。朝廷派兵鎮壓,勞民傷財。最后干脆放棄了西域。
直到他兒子班勇又去了一趟,才重新穩定下來。
所以說,有些人是不可替代的。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秩序。
班超就是這樣的人。
一個書生,抄了三十年書,然后扔下筆,去了西域。在那里待了將近四十年,用幾百個人控制了幾十個國家。最后老了,求著皇帝讓他回家。回家一個月就死了。
這是個英雄故事嗎?是。 這是個悲劇故事嗎?也是。
但更多的,這是一個關于選擇的故事。
三十二歲那年,班超可以繼續抄書,安安穩穩過一輩子。但他選擇了扔下筆。這一扔,就是四十年。
值得嗎?
我不知道。班超自己大概也不知道。
注:以上內容主要參考《后漢書·班超傳》,部分細節參考了《資治通鑒》相關章節。關于甘英出使大秦的部分,學界仍有爭議,此處采用傳統說法。
再注:寫完才發現,通篇都在說班超,幾乎沒提他的家國情懷什么的。是不是跑題了?但我就是覺得,比起那些宏大敘事,一個人的選擇和代價更打動我。
查到一個數據,班超在西域期間,絲路貿易額增長了大概十倍。所以他不只是個軍事家、外交家,可能還是個出色的CE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