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高溫季節,徐匯區長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內,前來咨詢身體沉重、睡不醒等健康問題的居民數量明顯上升。中心中醫科醫生劉玉婷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夏季濕邪纏身的典型表現,除此之外,還可能會有面容及眼瞼浮腫、舌苔白膩滑、胃口不佳等不適。
據劉玉婷介紹,夏季濕邪肆虐的原因可以分為外濕彌漫、內濕滋生兩類。盛夏時節,高溫多雨外濕彌漫,空氣濕度居高不下,極易侵襲人體肌表經絡。同時,暑熱夾濕形成“暑濕”邪氣,使毛孔舒張,更易引濕入體。而內濕滋生多因生活習慣:貪食冷飲冰啤、寒涼瓜果或燒烤、甜品等,加上飲食不規律,易傷脾胃陽氣,致其運化水濕能力下降,水濕內停;過度依賴空調、汗后沖涼則閉阻汗孔,使濕郁體內;久坐少動亦令陽氣不振,水濕停滯。
記者了解到,濕邪致病癥狀多樣且纏綿,特征可概括為“重、濁、膩、粘、悶、呆”。常見表現包括:頭身沉重如裹、四肢乏力昏沉;食欲不振、口黏腹脹、便溏粘馬桶;舌苔厚膩、分泌物黏稠(如白帶、眼屎多)、皮膚油膩易長痘;關節酸痛沉重,雨天加重;以及胸悶、情緒低落、反應遲鈍等。
濕氣重的表現
劉玉婷介紹說,祛濕不同于簡單的“排水”,關鍵在于恢復身體運化水濕的能力和輸布水液的通道,也就是強健脾胃和暢通三焦。飲食方面應以清淡、溫軟易消化為主,適當辛香開胃,嚴格限制生冷寒涼、油膩甜膩。日常烹飪時可以多用蒸、煮、燉、快炒;少用油炸、紅燒(易生痰濕);巧用生姜、蔥白、花椒、豆蔻、陳皮等溫性調料。
除此之外,避開高溫時段進行適度運動、注意及時更換濕衣、保證充足睡眠對祛濕也有著積極作用。劉玉婷提醒道,針對不同體質,祛濕方法也要“量體裁衣”,若是濕邪癥狀一直得不到改善,應該及時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中醫師會通過望聞問切(觀舌苔、診脈象等)精準辨證,開具個性化的中藥方劑,或配合針灸、拔罐等外治法,效果更佳。
祛濕食材小貼士
健脾化濕食材:茯苓、白術、山藥、白扁豆、蓮子、芡實、薏苡仁、陳皮、砂仁、豆蔻。
芡實
利水滲濕食材:赤小豆、冬瓜(皮)、玉米須、荷葉、綠豆(偏涼,濕熱適用)、鯽魚。
荷葉
芳香化濕食材:藿香、佩蘭(鮮品更佳)、紫蘇葉、薄荷(清暑化濕)。
紫蘇葉
記者:沈藝飛
編輯:邱彩紅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