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地鐵里突然冒出一群全副武裝的士兵,扛著毒刺導彈和火箭筒在車廂里穿梭——這可不是什么科幻片場景,而是臺灣“漢光演習”的最新戲碼。
臺灣地方武裝力量首次把地鐵系統當作戰場通道,表面看是“創新防御”,背后卻暴露出更多致命漏洞。當民用設施被硬塞進軍事劇本,這場表演的代價恐怕要由普通民眾買單。
(圖1)
把地鐵當掩體(如圖1)算不上什么新鮮創意。
從二戰時期倫敦地鐵充當防空洞,到俄烏戰爭中雙方爭奪基輔地下管網,地下交通系統歷來是城市戰的“雙刃劍”。臺灣地方武裝力量現在才想起來開發這塊“風水寶地”,反而折射出防御體系的滯后性。
他們盤算得很美:地下軌道能躲衛星偵察,部隊神出鬼沒搞偷襲,車站秒變野戰醫院。但翻開軍事教科書就能發現,這套戰術的前提是掌握制空權——當解放軍火箭軍把電力系統炸成篩子時,漆黑的地鐵隧道只會變成活棺材。
更諷刺的是,臺灣地方武裝力量炫耀的“毒刺導彈機動部署”,恰恰暴露了其防空體系的致命短板:但凡有像樣的區域防空網,何至于要靠單兵扛著導彈打游擊?
臺北地鐵的軍事化更像一場政治真人秀。民進黨當局把演習拍成宣傳片,無非想傳遞兩個信號:對內渲染“全民抗戰”悲情,對外向美國證明“這枚棋子值得下注”。
(圖2)
但鏡頭沒拍到的,是地鐵站里沒參加演練的普通市民——一旦真開戰,解放軍導彈可不會區分軍用車廂和早高峰通勤列車。
俄軍在馬里烏波爾用溫壓彈清剿亞速營地下工事的畫面(如圖2)已經證明:當軍事目標藏在民用設施里,整棟建筑都會變成合法打擊對象。臺灣地方武裝力量參謀們難道真以為,把指揮部設在龍山寺站,就能讓解放軍投鼠忌器?
更荒誕的是所謂“軍民協同”的防御邏輯。臺灣地方武裝力量方吹噓要用地鐵“快速轉運物資”,卻閉口不談全島90%能源和糧食依賴進口的現實。
就算士兵能坐著捷運到處跑,港口被封鎖后彈藥從哪來?發電廠被炸后地鐵靠什么運行?這種“頭痛醫腳”的防御思路,活脫脫是當代版“馬奇諾防線”——把賭注押在固定設施上,卻忘了現代戰爭早就不按劇本走。
當年薩達姆把指揮所設在醫院地下,結果美軍鉆地彈直接貫穿六層混凝土;今天臺灣地方武裝力量把寶押在地鐵,不過是給解放軍火箭軍提供更顯眼的靶標。
(圖3)
這場地鐵軍演最值得玩味的,是暴露了臺灣防御戰略的本質矛盾。
嘴上喊著“全民抵抗”,實際是把平民當肉盾;高調展示“非對稱作戰”,卻連最基本的戰場生存法則都沒搞懂。
解放軍這些年演練的都是聯合火力打擊、智能雷場封鎖、無人機蜂群作戰,臺灣地方武裝力量卻還在研究怎么把導彈藏進垃圾車——這種代差已經不是靠幾招“土法煉鋼”能彌補的。
當臺灣清空地鐵站時,他們或許該問問:如果連民用基礎設施都要軍事化,那還剩下什么真正安全的“后方”?
漢光演習(如圖3)年復一年加戲碼,從灘頭反登陸到地鐵游擊戰,劇本越來越花哨,但核心困境始終無解:臺灣的防御從來不是技術問題。
把地鐵變成戰場通道,就像給癌癥病人貼創可貼——看似解決了表皮傷口,實則加速了系統崩潰。當演習結束、士兵離場,那些每天搭乘捷運的臺北市民或許該想想:自己買的車票里,是否已經包含了未來的“戰爭稅”?
#夏季圖文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