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的星鏈衛星網在俄烏沖突中大顯神威,烏克蘭軍隊靠著這玩意兒恢復通信,指揮無人機精準打擊,甚至擊沉了俄軍黑海艦隊的"莫斯科"號巡洋艦。
然而好景不長,俄軍很快找到了破解之道:既然打不了天上的衛星,那就專門炸地面的終端設備。
從民用網絡變身軍事利器
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后沒幾天,馬斯克就響應烏克蘭政府呼吁,緊急向前線運送了上千臺星鏈終端。
這些巴掌大的白色"鍋蓋"設備不依賴地面基站,直接連接低軌道衛星,就算電力系統被炸癱了,烏克蘭士兵還能保持聯絡。
星鏈的威力很快顯現出來。烏軍利用星鏈網絡指揮無人機偵察俄軍陣地,實時傳輸高清視頻,然后引導精確打擊。
到2023年中期,星鏈已經在烏克蘭部署了超過4萬臺終端,覆蓋從前線作戰到后方指揮的各個層面。
2022年4月,烏方聲稱正是依靠星鏈提供的精準定位支持,才能用"海王星"反艦導彈成功擊中俄軍的"莫斯科"號巡洋艦。這讓俄軍高層意識到,星鏈不光是傳數據的工具,更是烏軍"發現即摧毀"能力的技術支撐。
對烏軍來說,星鏈實現了"單向情報透明"的戰術優勢。俄軍的一舉一動都在衛星監視下,而烏軍的通信和指揮卻能保持相對安全。這種不對稱優勢讓俄軍在沖突初期吃了不少虧,急需找到有效的反制手段。
不打衛星專炸終端
俄軍最初也考慮過直接摧毀星鏈衛星,但很快放棄了這個想法。
馬斯克計劃發射4.2萬顆衛星,數量太多根本打不完,而且直接攻擊衛星容易引發國際糾紛,還可能被指責破壞太空環境。更關鍵的是,即使打掉幾百顆衛星,對整個星鏈網絡的影響也有限。
于是俄軍把目光轉向了地面終端。這些終端設備要想連接衛星,就必須發射無線電信號,而信號一發出就等于暴露了自己的位置,這成了星鏈系統的阿喀琉斯之踵。
2023年起,俄羅斯國防部開始公開展示用"柳葉刀"無人機精準摧毀星鏈設備的視頻。"柳葉刀"是扎拉航空集團生產的自殺式巡飛彈,重量只有12公斤左右,能飛行40到70公里,巡航速度80到110公里每小時。它能在空中盤旋搜索目標,一旦鎖定就加速俯沖自爆摧毀。
這種無人機的單價只有2到3.5萬美元,跟動輒數百萬美元的導彈相比簡直是白菜價。但破壞效果卻出奇的好,能精準命中小到幾平方米的目標。2023年8月,普京下令大幅增產"柳葉刀",目標產量上百萬架。
到2024年,俄軍已經在戰場上大規模使用這種戰術,摧毀了上百個烏克蘭重要目標,包括防空雷達、指揮所和星鏈終端。成本低廉但效果顯著的"柳葉刀"成了俄軍手中的王牌武器。
"白芷+柳葉刀"完美戰術
單靠"柳葉刀"還不夠,俄軍還配套開發了"白芷"定位系統。這是一套機動電子偵察設備,專門用來捕捉星鏈終端的信號特征。
"白芷"系統能在10公里范圍內掃描180度扇區,一次性鎖定多達64個星鏈終端的準確位置。它通過雙向信號測量算法,捕捉終端在868-870MHz和902-928MHz頻段的發射信號,定位精度可以達到米級。
一旦"白芷"發現目標,就會立即向"柳葉刀"傳輸坐標信息。這些巡飛彈隨即起飛,在空中自主搜索鎖定目標。整個過程從發現到摧毀通常只需要幾分鐘時間。
俄媒報道,2024年2月在赫爾松地區,俄軍就用這個組合成功炸毀了多個烏軍星鏈終端。烏克蘭士兵抱怨說,剛開機沒多久就挨炸,懷疑是坐標被泄露。實際上這不是泄露,而是技術定位的結果。
并且"柳葉刀"還在不斷升級。2024年9月,俄軍對這種無人機進行了針對性改進,打擊距離擴展到80公里,還能搭載電磁脈沖彈頭,形成蜂群攻擊模式。多架"柳葉刀"可以協同作戰,自主分配目標,讓防御方根本來不及反應。
這套戰術的威力讓烏軍苦不堪言。他們發現星鏈終端變成了"燙手山芋",開機就等于給敵人發信號彈。為了避免被定位,烏軍不得不頻繁移動終端位置,嚴重影響了作戰效率。
解放軍可以借鑒的經驗
俄軍這套"低成本破解高科技"的戰法給解放軍提供了寶貴經驗。
在無人機技術方面,中國本來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完全有能力開發出比"柳葉刀"更先進的系統。
攻擊-11隱身無人機、翼龍-3察打一體系統都可以承擔類似任務。這些平臺結合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實現自主識別和打擊敵方通信節點。配合殲-16D電子戰飛機的高頻干擾能力,可以構建完整的"偵察-控制-打擊"作戰鏈條。
在衛星通信方面,中國正在推進"國網"計劃,準備部署1.3萬顆低軌道衛星。2025年首批衛星已經發射,這個系統將打破星鏈的壟斷地位,為中國軍隊提供自主可控的通信保障。
而且解放軍可以借鑒俄軍的非對稱打擊思路。用成本較低的巡飛彈對敵方高價值目標進行飽和攻擊,包括通信樞紐、雷達站、指揮所等關鍵節點。結合量子雷達、微波武器等新技術,形成多維度的反制體系。
在臺海或南海可能發生的沖突中,這種戰術思路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敵方如果依賴衛星通信系統,解放軍就可以復制俄軍模式,通過精確定位和無人機打擊來癱瘓其指揮體系,確保戰場主動權。
技術競爭永不停歇
馬斯克也沒閑著,2023年推出了軍用版"星盾"系統,部署1.5萬顆加密衛星,專門為軍方提供服務。但俄軍的反制手段證明,再先進的技術也不是萬能的。
2025年上半年,烏克蘭第61旅士兵在庫爾斯克邊境報告,他們剛打開星鏈設備就遭到俄軍炮擊和無人機襲擊,損失慘重。這說明星鏈終端雖然方便,但開機就等于暴露位置,容易成為活靶子。
俄軍甚至通過第三方渠道獲取星鏈終端設備,自己使用后逼得美方趕緊切斷信號。這種"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技術對抗還在繼續。
對中國來說,這場較量的最大啟示是:現代戰爭中,創新思維往往比單純的技術投入更重要。俄軍用幾萬美元的無人機破解了價值數千萬的衛星系統,靠的不是技術代差,而是戰術智慧。
解放軍在發展"自主衛星網+智能無人機"體系的同時,更要注重實戰化訓練和戰法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可能的沖突中掌握主動權,讓敵人的高科技裝備變成擺設。
畢竟,戰場上最管用的往往不是最貴的裝備,而是最聰明的辦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