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城市仿佛被放進蒸籠。持續的高溫不僅讓戶外勞動者汗流浹背,更讓急救中心進入“戰備狀態”。記者從市急救中心獲悉,中暑及溺水成為高溫天急救事件的主要增長量。急救專家緊急呼吁:高溫天氣需嚴防熱射病,水域活動務必警惕溺水隱患,切勿讓“避暑”變“遇險”。
“患者體溫42.3℃,是重度中暑。”烈日當空的正午,市急救中心的急救醫生胡淑權在某建筑工地搶救一名昏迷的工人,監護儀上的數字讓所有人倒吸一口涼氣。這已經不是今年第一例長時間戶外作業引發的熱射病案例了。
據市急救中心統計,兩周中暑患者中,有三分之二為戶外工作者,包括建筑工人、環衛工、快遞員等。“熱射病并非普通中暑,而是重度中暑的最危急階段。當人體產熱與散熱機制失衡,核心溫度突破40℃時,細胞蛋白質開始變性,多器官功能在高溫下迅速衰竭。”急救人員解釋。
近期的出車中,既有高溫戶外工作者,也有頂著烈日的健身愛好者。更令人揪心的是,不少老年人因舍不得開空調,在密閉室內出現非勞力型熱射病。“這類患者往往伴隨基礎疾病,情況比較危急。”急救人員提醒,老年人、兒童及慢性病患者更需警惕“室內中暑”。
如果發現頭暈、惡心等先兆癥狀時,應立即轉移到通風陰涼處,用濕毛巾擦拭全身,飲用含鹽清涼飲料同時撥打120急救。
如果說高溫是“陸地殺手”,那么溺水則是“水域幽靈”。兩周的溺水事故中,大部分發生在非正規游泳場所,包括水庫、河道等,未成年人占比居多。
“溺水救援的黃金時間僅有4-6分鐘,每延遲1分鐘,生存率下降10%。”急救醫生胡淑權,提醒市民選擇有救生員的正規泳池,不要酒后下水,下水前充分熱身,如果發現溺水者應立即呼救并撥打120,利用竹竿、繩索或漂浮物間接救援,切勿“手拉手下水”。
“人救上來只是溺水救援成功的第一步。"急救人員解釋,溺水導致的心臟驟停患者往往伴隨嚴重的肺水腫,急救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清理患者氣道,保持呼吸道通暢,再進行30次胸外按壓和2次人工呼吸的循環操作。
生命沒有僥幸。每一例熱射病的倒下、每一場溺水的發生,都在為生命安全敲響警鐘。熱射病不是“普通中暑”,而是關乎生死的醫療急癥;水域的清涼背后,也可能潛藏著吞噬生命的暗流。唯有科學認知風險、主動防范隱患,才能將“危機”化為“轉機”。
來源|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馮夢苓
編輯 | 戎畏畏
審核|趙思舜 胡孟才
慈溪·智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