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旦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的導彈庫存撐不過四十八小時?
近期流傳著一些言論,其中尤以我們西南方向的鄰國印度傳出的消息最為引人注目,描述得活靈活現。
倘若真有那么一天,我們的“東風快遞”家族以及各類巡航導彈,真的會如此脆弱?難道只能維持不到兩天的高強度作戰(zhàn)?
印度的軍事實力
提出這種觀點的人,或許腦海中的戰(zhàn)爭畫面仍停留在清點彈藥庫存的階段。
這種誤解不難理解,比如我們的鄰居印度,其軍隊裝備堪稱“國際品牌大集會”。今天引進法國的“陣風”戰(zhàn)機,明天又向俄羅斯訂購S-400防空系統。這種方式的最大弊端在于關鍵部件完全依賴進口,一旦開戰(zhàn),每一發(fā)炮彈、每一枚導彈都是不可再生資源,零部件損壞甚至需要跨國緊急調貨。
因此他們自然會認為,導彈這類武器異常昂貴,打一枚就少一枚。這種思維模式屬于典型的“買家心態(tài)”,用自身的局限去揣測一個具備完整工業(yè)體系的制造大國。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或者說不愿面對一個現實——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yè)分類中全部工業(yè)門類的國家。
這一長串頭銜聽起來枯燥,但換一種說法就非常簡單:我們幾乎可以制造任何工業(yè)產品。
和平時期,我們的龐大工業(yè)體系在生產汽車、手機、家用電器,不斷提升著人們的生活品質。但這臺強大的機器就像一頭沉睡的巨獸,一旦戰(zhàn)爭來臨,它就能迅速切換模式。那些生產汽車的流水線,稍加調整就能制造裝甲車輛。那些制造精密儀器的工廠,轉眼就能產出導彈制導組件。
屆時,導彈將不再以“枚”為單位計算,而是以“批次”和“每日產量”來衡量。這不再是比誰儲備多的較量,而是一場比誰產能更強、補給更快的競賽。這種近乎壓倒性的“持續(xù)生產+快速補充”能力,才是真正令敵方徹夜難眠的核心。
高精準打擊
在那些“兩天打光”的設想中,戰(zhàn)爭的畫面大概是這樣的:成千上萬枚導彈如雨點般傾瀉而下,把目標區(qū)域徹底從地圖上抹去。這種二戰(zhàn)時期“地毯式轟炸”的邏輯,自然會帶來驚人的消耗。
但他們又一次誤判了,現代戰(zhàn)爭早已不是那種粗暴的打法。
如今我們追求的是“精準點穴式打擊”,講究的是高效而非鋪張。例如,要摧毀一座機場,根本不需要將其炸成廢墟。只需幾枚精確制導的鉆地彈,命中跑道關鍵節(jié)點、機庫和指揮中樞,整個機場就會瞬間失去作戰(zhàn)能力。
要壓制一支航母戰(zhàn)斗群,也無需像過去那樣密集發(fā)射導彈。只需幾枚高超音速武器,從不同方位發(fā)起突防攻擊,就能突破其防御體系,讓這支海上巨無霸徹底喪失戰(zhàn)斗力。
每一枚導彈發(fā)射前,它的打擊目標、飛行路徑、預期效果,都經過我軍龐大的情報支持體系反復推演與計算。這背后是衛(wèi)星、預警機、雷達等構建起的立體化信息網絡,如同一張無形之網。
現代戰(zhàn)爭早已從比拼火力的體力活,轉變?yōu)橐粓龈呔鹊闹橇Σ┺摹N覀兛紤]的從來不是發(fā)射多少枚導彈來摧毀目標,而是如何用最精準的幾枚導彈,最快速、最有效地瓦解敵方的整個作戰(zhàn)體系。
除了強大的工業(yè)基礎與精準的戰(zhàn)術體系,我們還掌握著幾張令對手難以預測、難以防范的王牌。這些才是真正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的戰(zhàn)略底牌。
第一張底牌,是改變戰(zhàn)爭規(guī)則的高超音速武器。以東風-17為例,它不僅僅是速度快的問題,更在于它具備“拐彎”的能力。它可以在大氣層中像打水漂一樣靈活變軌,讓現有的所有防空系統都形同虛設。
就連美國官方也承認,這種武器能夠在半小時內對西太平洋地區(qū)的所有美軍基地和航母構成致命威脅。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攻防對抗,而是一種“規(guī)則重寫”式的打擊。
第二張底牌,是解放軍早已悄然推進的戰(zhàn)術革新。許多人沒有注意到,我們已經將部分戰(zhàn)術短程導彈的指揮權下放至陸軍合成旅。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前線部隊可以直接呼叫“導彈支援”,打擊數百公里外的目標?;鹆憫俣葘崿F了指數級提升。而火箭軍則可以將更多精力集中于那些決定戰(zhàn)爭走向的戰(zhàn)略級武器系統。
這種戰(zhàn)術體系的變革,使我們的火力打擊能力變得更加靈活而致命。
牌桌上看得見的都不是真正的王牌
當然,前面提到的所有優(yōu)勢,其實都建立在一個更根本的前提之上——沒人愿意掀翻牌桌。
這就是我們的第三張,也是最隱蔽的王牌:在深海中游弋的戰(zhàn)略核潛艇。
這些搭載“巨浪”系列潛射導彈的“深海幽靈”,行蹤飄忽不定,是敵人的噩夢。你根本無法確定它們的位置,也就無從下手。只要還有一艘在水下巡航,就意味著任何對中國的全面攻擊都將招致毀滅性的核反擊。
這種力量不是用來沖鋒陷陣的,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終極威懾,是懸在每一個戰(zhàn)爭狂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它確保了,無論常規(guī)戰(zhàn)爭如何演變,都不會失控到我們無法承受的地步。它為我們守住了最后的防線,讓任何潛在對手在輕舉妄動之前,都必須先掂量一下自己是否付得起這個代價。
所以,我們再回頭看看“導彈兩天打光”的說法,是不是覺得有些荒唐?說到底,這不過是某些人面對中國迅速崛起時產生的“戰(zhàn)略焦慮”與“認知失調”。他們還想用舊眼光、舊標準,來衡量一個早已煥然一新的中國。
就連我們最主要的對手美國,在其國防部的兵棋推演中,模擬中美在第一島鏈范圍內的沖突,結果也總是以失敗告終。美國印太司令部甚至公開承認,中國海軍艦艇建造速度之快,堪比“下餃子”,遠超美軍的建造與部署能力。
這些來自敵對方的“無奈認可”,遠比我們自己的宣傳更具說服力。
我們當然熱愛和平,堅持不率先動武。我們手中的利劍,不是為了擴張,而是為了守護。擁有讓敵人不敢輕舉妄動的實力,遠比在戰(zhàn)后追究責任更有意義。
結語
我們努力提升這一切,最終目的恰恰是為了避免戰(zhàn)爭。真正能守護和平的,不是空洞的呼吁,而是讓敵人不敢輕啟戰(zhàn)端的實力。
信息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