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愿"綁架的血汗錢,何時能上岸?
這年頭打工不易,既要防老板畫餅,又要躲職場套路,可華僑城的員工們萬萬沒想到,自己兢兢業業攢下的血汗錢,會被一紙"自愿跟投"的文件卷進漩渦。這場始于2019年的"財富綁定"大戲,如今成了數千人心中的痛——錢投出去了,項目黃了,公司虧了,唯獨沒人告訴你:這筆錢到底還能不能回來?從"共創共擔"到"血本無歸"!
2019年的冬天,房地產行業寒意漸濃,但華僑城集團的辦公室里卻醞釀著一場"熱血沸騰"的改革。《項目跟投管理辦法》的紅頭文件一落地,就像一塊巨石砸進員工的生活。文件里明晃晃寫著"所有投資項目必須跟投",還貼心地劃分了"強制跟投人"與"自愿跟投人"兩大陣營。
強制跟投的名單堪稱"精準打擊":二級單位負責人、項目公司骨干、甚至連投資、營銷、工程等部門的負責人都被圈了進去。人力資源部的通知來得猝不及防,語氣客氣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強勢:"您屬于強制跟投人員,請確認金額。"員工們心里門兒清,這哪是什么選擇題,分明是"必答題"——拒絕?等著扣績效、丟飯碗,順便體驗領導約談、人力施壓、財務督辦的"勸退三部曲"。
有位2021年入職的員工回憶,剛上班倆月就被通知"必須跟投",2022年公司以"虛假競聘"為由給她降職,新上來的領導偏偏是沒跟投的;2023年更絕,先被強制調去異地半年,回來就被逼著離職。三年干下來,勞動合同上的工資只拿到不到六成,跟投的錢一分沒見著,"算下來等于白打了三年工,這就是他們說的'公平公正、有擔當'?"
更魔幻的劇情在各個項目上演。有員工投了錢的項目,壓根沒動工,錢卻像被施了魔法,既不退也不解釋。"集團沒批動工,項目等于沒啟動,結果跟投的錢就是不退。"這位員工哭笑不得,"合著我的錢不是錢,是給公司當活期存款了?"還有人更慘,剛辦完跟投手續,就收到了裁員通知,"錢沒焐熱,工作沒了,這波操作比過山車還刺激。"
最諷刺的是文件里那句"自愿跟投"。公司規定,自愿跟投的員工要是沒按期繳夠錢,就得"取消半年跟投資格并通報批評"。網友調侃:"要是這跟投真能賺錢,還用得著通報批評?怕不是搶著投?畢竟沒人跟錢過不去,除非這錢投出去就成了肉包子打狗。"虧損300億與"冰火兩重天"
員工們的"回血之路",還得看華僑城的"錢袋子"鼓不鼓。可翻開財報,滿眼都是大寫的"慘"。2022年虧109億,2023年虧65億,2024年虧87億,三年累計虧損260億;2025年上半年更猛,直接預虧23到29億,眼看就要向300億虧損大關沖刺。
營收數據同樣扎心。2022年767億,2023年557億,2024年544億,三年連降,活脫脫一部"縮水記"。員工們的日子也不好過,2019年公司還有25003人,到2024年只剩19591人,5412個崗位說沒就沒。人均年薪更從2021年的20.5萬,驟降到2024年的15.9萬,相當于集體降薪近四分之一,堪稱"打工人反向沖鋒"。
子公司的狀況更是"一地雞毛"。南京華僑城涉案1000萬,被執行了10次;溫州華僑城5次被執行;云南華僑城更狠,直接成了失信被執行人,1432萬欠款愣是沒還。有員工吐槽:"以前聽人說'大樹底下好乘涼',現在看,這樹底下的小樹苗,不少都快枯死了。"
但神奇的是,華僑城愣是沒"爆雷"。作為央企,它手里握著兩張王牌:融資成本僅3.62%,比民企低了一半還多;實在不行就賣資產,上海寶格麗酒店說拋就拋,母公司還能持續"輸血"。有網友調侃:"換作民企,虧成這樣早該拉橫幅了,但人家有'央企'這張免死金牌,硬是把虧損熬成了'戰略性調整'。"
誰該為這筆錢負責?
員工們最想不通的是:錢投出去了,現在要不回來,到底該找誰?
答案藏在華僑城的公司架構里。集團發的《項目跟投管理辦法》,股份公司和子公司執行,錢投到了具體項目。可現在項目黃了,集團說"風險隔離",子公司說"沒錢還"。就像你在商場買了件壞東西,商場說"是專柜賣的",專柜說"廠家沒貨",最后只能自己認栽。
從責任劃分來看,這簡直是道"死命題":
- 強制跟投的本金拿不回?責任在區域項目公司,理由是"項目賣不動,清算停滯",比如云南華僑城就這么說;
- 上市公司三年虧260億?算在華僑城股份公司頭上,誰讓它是合并報表的主體;
- 子公司被執行、成失信人?那是南京、溫州這些子公司的事,誰讓它們是獨立法人;
- 但要論融資、賣資產、兜底?那得找華僑城集團,畢竟央企母公司才有這實力。
有位離職員工怒了:"跟投的時候說'共創共擔',現在虧了就說'風險自擔'。合著好處是公司的,風險是員工的?這不是把我們當韭菜割嗎?"
更讓人無奈的是維權難。在職員工不敢鬧,怕丟工作;離職員工想維權,可合同簽的是"代持協議",有的甚至連紙質文件都沒有。有員工回憶:"當時就開了個內部會,說要跟投,錢打過去之后,才補簽了個代持協議,還是家新成立的公司。現在想找證據,都不知道從哪下手。"
有人建議走法律途徑,可懂行的人都搖頭:"勞動法里沒說'跟投錢必須退',打官司耗時間、耗精力,最后可能還是拿不到錢。畢竟公司虧成這樣,就算贏了官司,執行起來也是難上加難。"
關于"華僑城員工能不能拿回血汗錢"的投票,像是面照妖鏡,照出了大家的悲觀。1400多人投票,超過60%的人覺得"拿不回",近30%認為"能拿回部分",只有8%堅信"能拿回來"。
這8%的人,大多是還抱著希望的在職員工。他們覺得,華僑城畢竟是央企,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說不定哪天賣了資產,就能把錢還了。"集團不是還在賣上海的寶格麗酒店嗎?那可是塊肥肉,說不定賣了錢就能分我們點。"
但更多人是悲觀的。有位網友留言:"我在地產行業干了十年,見過太多跟投爆雷的。公司好的時候,跟投是'福利';公司差的時候,跟投就是'枷鎖'。現在華僑城虧成這樣,能保住不爆雷就不錯了,哪還有錢還員工?"
還有人算過一筆賬:就算華僑城想還,也未必有能力。三年虧260億,加上2025年上半年的虧損,總虧損近300億。而員工跟投的錢,雖然沒具體數字,但按強制跟投的人數和金額算,少說也有幾億。"公司自己都在靠賣資產度日,哪還有余錢還員工?說不定早就把這筆錢填了其他窟窿。"
如今,華僑城的員工們只能在等待中煎熬。有人還在跟公司協商,有人已經放棄,有人把希望寄托在"輿論壓力"上。畢竟,在房地產行業整體下行的當下,類似的跟投糾紛不止華僑城一家,但央企背景的它,本應更有擔當。
有位離職員工說得心酸:"那筆錢,是我攢了好幾年的積蓄,本來想給孩子交學費、給父母治病的。現在要不回來,感覺這幾年班白上了,還不如當初躺平。"
這場始于2019年的跟投風波,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企業與員工之間的信任裂痕。當"共創共擔"變成"單向犧牲",當"自愿跟投"變成"強制捆綁",受傷的不僅是員工的錢包,更是大家對"央企擔當"的期待。
至于這筆錢到底能不能回來?或許只有時間能給答案。但對于那些被卷進漩渦的員工來說,他們最想要的,可能只是一句真誠的回應:"我們會負責到底。"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每一分血汗錢,都該被認真對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