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重慶7月20日電 (馬佳欣)“僑界青年應當憑借自身的跨文化優勢,打破交流壁壘,構建情感共鳴,做好中外文化交流的‘擺渡人’。”20日,全球華裔新生代聯盟副會長、四川省僑聯青年委員會執行會長王欽甲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稱。
圖為全球華裔新生代聯盟副會長、四川省僑聯青年委員會執行會長王欽甲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中新網記者 何蓬磊 攝
“‘擺渡’的精髓,在于既守得住文化的根,又架得起溝通的橋。”王欽甲說。僑界青年的獨特優勢,在于深諳中外文化的“語言密碼”,既有傳統文化底蘊,也能理解海外受眾對真實中國的好奇與期待,具備獨特的橋梁紐帶優勢。
王欽甲的實踐印證了這一點。這位來自羌族、擁有海外視野的僑界青年,出品并擔任編劇的紀錄片《云朵之上》,通過華裔青年和歐美環保、自然視角解讀“人與自然共生”,斬獲英國TVE全球可持續發展電影獎評審團特別獎,也讓海外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國多元和諧的民族文化。
“中華文明一直以開放姿態與世界對話,得益于‘和而不同’的包容與智慧,用最科技范兒的方式,講最傳統的故事,可以讓中國故事‘入耳更入心’。”王欽甲舉例,用VR技術還原敦煌莫高窟、樂山大佛,海外觀眾戴上設備就能“穿越”千年,身臨其境感受文化魅力;靠區塊鏈給東西方藝術品認證,配上多語種解析,做成文化數字資產,為傳統文化傳播開新路。“技術不是目的,而是讓文化‘可感、可觸、可共鳴’的手段。”
“最好的文化交流,是像朋友一樣聊天。”在王欽甲看來,僑界青年要做的正是搭建這樣的“聊天桌”。比如,在海外社區辦一場茶道體驗,讓茶香里飄著陸羽《茶經》的意境;組織一次書法工作坊,讓外國青年在筆墨間讀懂“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胸懷。
“五千年文明的長河里,從來不乏‘擺渡人’的身影。以前有張騫的駝隊、鄭和的船隊,如今換成了我們的腳步與屏幕。”王欽甲說,僑界青年的“擺渡”之路,既要帶著中華文化的自信出發,也要懷著尊重與好奇傾聽世界,最終讓“各美其美”的故事在“美美與共”的互動中流淌。(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