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來是利國利民的大事,是由國家興辦的,應該走向大眾化,讓每一個人都享受受教育的權利,而且教育應該是公益事業,不能用教育來賺錢。但教育在興辦的過程中走上了資本化道路,最終成了賺錢的商品或服務,以至于走上了產業化道路。那么到底是教育大眾化還是教育資本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高等教育質量總體水平不高,僅有的幾所重點大學的質量在國際上沒有競爭力,就更不用說一般的院校了。如何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實現大眾化,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走發達國家的路線,在保持甚至提高高水平大學的入學標準的同時,創辦更多的低水平、低層次、辦學方向靈活的高等教育機構。但我們的教育沒有走直線道路,而是走向了另外一條道路,即大力擴大原有的高水平大學的招生能力,又創辦民辦的高等院校,同時還有大量的二級學院的方式出現在本科院校內部的嶄新的高等教育機構。這種狀況使原本復雜的中國高等教育體系變得更加復雜。大眾化并不是高質量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而是二級學院、民辦高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大眾化。換句話說,就算實現了大眾化,全日制本科院校、重點大學仍將作為高等學術水平的大學,發揮它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等專科學校、成人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以及非學歷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大量存在,并擔負起完成大眾化指標的任務。看似實現了教育大眾化,其實在高等教育的運作過程中,政府資金投入不足,社會資金踴躍投入,最終實現了資本對高等教育的滲透。
任何投資都要求經濟回報,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中國的高等教育投資來源眾多,投資的熱情伴隨著對經濟回報的期望空前高漲。除了大量的民辦教育機構出現,還有很多教育輔導班出現,而高等教育又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精英教育,就是國家確立了一批重點大學,有985類和211類大學。有雙一流大學,有普通一本、普通二本院校。如此一來,高等教育就走向了由權力系統主導的資本化道路,也叫做產業化道路。孩子想讀大學不再是困難的事,中學可以讀公辦學校,也可以進入私立學校,照樣有升入大學的機會。換句話說,只要孩子成績一般,家里有錢就可以上大學,哪怕上一個普通的職業技術類大學,也仍然能有一個大學文憑,可以在人才市場應聘,雖然競爭力不足,但是大學生比普通的中學生要好得多。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即便是普通一本院校的大學生,畢業之后也仍然找不到工作。因為資本已經滲透進大學教育,只是培養所謂的“標準件”,卻并不培養真正的人才。權力系統好大喜功,把二本的院校提升為一本類院校,把一本類院校提升至重點院校,而且在這樣的大學設置碩士生和博士生招生點。似乎所有的高校都提升了一個檔次,就可以讓高校內的學生提升一個檔次,甚至有的高校申請為重點院校,正在就讀的大學生畢業之后,學歷升了一個檔次,就有了含金量。
看似實現了大學的全面普及,實際上只是資本注入教育的一個鮮活事例。資本不僅布局高等教育,而且布局中小學教育,布局職業教育。從基建到餐飲,從校服到教輔,學校的每一項服務都有資本注入,卻不是國家經營的,也不是國家資本注入的。按理說,教育是公益事業,應該由國家監管,由國家出資興辦,不能讓社會資本進入。可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國家資本明顯不足,就需要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社會資本進入教育以后,走上了教育產業化道路,而且打著教育大眾化的旗號,看似普及教育,實際是把孩子們圈起來收錢。不僅如此,很多資本進入社會輔導班行列,廣泛開辦各科的輔導班,不僅開辦文化課輔導班,而且開辦音體美輔導班,開辦游泳輔導班,開辦跆拳道輔導班等等,都是為了賺錢,卻從來不保證學生進入輔導班以后成績會有所提升,社會競爭力會有所提升。即便在國家“雙減”政策的引導下,也仍然有輔導班偷著開班,甚至有學校的老師私自開輔導班,偷著輔導學生,當然并不會被查處。教育似乎成了一塊大蛋糕,誰有能力誰就切,而監管人員似乎從來缺席,并不到位。倘若只是有舉報才會查處,那么監管部門就等于無所作為。他們應該深入民間去看看哪些孩子在上輔導班,看看哪些老師偷著辦輔導班,看看哪些學校已經完全被資本控制,看看學校的校長以及教育局的領導貪污了多少錢。
教育走上了市場化,很多農村的孩子想到城市讀書,但地方政府有要求,需要孩子的家長在城市買樓房,有了城市的房產證,農村的孩子才可以進入城市的學校讀書。這種規定等于把教育和房地產捆綁在一起,雖然可以刺激房地產的銷售,但對于教育公平和公正來說,卻形成極大的損害。難道地方政府也和資本捆綁在一起,要把教育分出層次來,分出定價區間,打包出賣嗎?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中小學教育,都已經實現了產業化,而且成了拉動內需的一種工具,或者被當成了商品來出售。如此一來,教育就被資本完全操控了,被資本運作,甚至學費連年上漲。大學的學費漲了,每年在一萬塊錢以上,有的人家負擔不起,但人們并不會譴責大學的學費過于昂貴,而是笑話負擔不起大學學費的人,認為他沒本事掙錢。這種邏輯就是“笑貧不笑娼”的邏輯,充滿了功利主義的意味,并不是正確的,卻明明可以大行其道。除此之外,農村的教育和城市教育拉開了差距,很多優質教育資源都集中在城市,而農村的教育資源比較稀少,農村的孩子接受的教育,往往乏善可陳。
教育拉開了檔次,明碼標價,已經完全被資本操控,不再屬于公益事業。而權力系統為資本發展保駕護航,在資本運作中分一杯羹,卻完全忽視了教育的公益屬性。說是教育大眾化,其實是教育資本化,不但教育的性質發生了改變,而且培養人才的方向也發生了改變。但愿教育回歸初衷,回歸公益屬性,成為真正培養人才的事業,而不是被資本和權力操控的賺錢的工具,也不是欺騙人們讀大學,卻不給他們提供工作的騙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