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7月20日電(記者周濱滔)清晨,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新鮮采收的山葵鮮品被“冷鏈專車”運到工廠。在經過沖洗、初篩、切割、二次篩選、速凍等環節后,山葵鮮品先被送入冷藏庫暫存,隨后通過冷鏈運輸,在保持最佳品質的狀態下送達國內外客戶。
7月9日,工人們在生產加工山葵鮮品。新華社發
為何發展山葵產業?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農村合作組織聯合會理事賴明慧向記者介紹,30多年前,她偶然發現,地處武陵山區,居烏江下游的彭水縣是適宜種植山葵的好地方。但受限于當時的交通條件和落后的冷凍技術,山葵鮮貨在長途運輸中交貨時間延誤和產品損耗的情況時有發生,山葵產業的發展計劃被迫擱置。
“但我心里一直沒有放棄它。”2018年,賴明慧租下30畝地進行山葵試種,帶領團隊針對不同土壤、光照等條件做了多組對照實驗。“這片地里養分不足,山葵不開花;那片地里光照弱,葉子較小……我每周都會上山查看山葵生長情況,不斷總結經驗。”賴明慧說。
由于客戶通常按等級收購山葵,賴明慧在試種期間就嘗試通過技術創新來提高山葵產量和質量。“比如,我們運用浮板育苗培養壯根、采用井窖式移栽為幼苗保溫,還利用熏蒸技術改良土壤、自主研發有機肥發酵技術。”她說,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套山葵種植技術標準。
7月8日,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龍射鎮葡萄村村民在采挖山葵根。新華社記者 周濱滔 攝
試種成功后,2020年,當地采用“計劃種植、合同定價、公司兜底”的方式,與一家農業開發公司合作,即公司制訂種植計劃后,與農戶簽訂合同,并為農戶提供種苗、肥料、地膜等物資和技術指導,同時明確公司收購各等級山葵的兜底價格。
2021年,公司在彭水縣長生鎮發展的50畝山葵散戶迎來豐收,每畝收入達1.2萬至1.5萬元。可觀的種植效益大大提高了村民們種植山葵的積極性。彭水縣龍射鎮葡萄村村民曾慶華如今就種了22畝山葵。“在山葵采收時節,最多要請上30多人幫忙。”他樂呵呵地說。
這是7月8日拍攝的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龍射鎮葡萄村村民曾慶華種植的山葵。新華社記者 周濱滔 攝
“我們村目前有山葵種植戶21戶,規模達500畝。從今年5月底起,全村就一直在采收山葵。光是每年各季的采收工作,就能帶動上千人次務工。繼續種山葵,我們信心十足!”彭水縣龍射鎮葡萄村黨支部書記王代華說。
目前,彭水縣龍射鎮、長生鎮、桑柘鎮等地已建起山葵種植基地,累計種植面積達1000畝。“現在看來,我們的試驗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銷售額保守估計將達600萬元。”陳小龍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