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在島內的名聲越來越差,他試圖通過外交挽回自己的地位。
現在準備借著“過境”美國的名義刷存在感。
然而,美國直接打破慣例,一個回應直接讓島內倍感刺眼。
賴清德計劃在8月初訪問巴拉圭、伯利茲和危地馬拉,8月4日過境紐約,8月14日停留在得克薩斯州達拉斯縣。
賴清德此次“出訪”拉美三國,表面上是為了鞏固所謂的“邦交國”,實則另有圖謀。
重點不是這三國,而是穿插其中的兩次“過境”美國。
島內媒體早早放風,看起來是要借美國舞臺,演一場“國際認同”的獨角戲。
賴清德的外交計劃,并非單純依賴于過境美國來刷存在感。
實際上,賴清德將過境安排與經濟政策掛鉤,以“投資”作為交換籌碼。
臺媒報道稱,臺灣計劃通過“主權基金”加大對美國國債的購買力度。
擴大在美國的產業投資,其中包括臺積電計劃在美國建廠。
同時還將加強電子、通訊、石化、農產品和天然氣等領域對美出口。
此外,賴清德也計劃在達拉斯宣布采購美制大型民航客機。
這些看似對美國的投資行為,實際上是賴清德為自己的“過境”鋪路。
出人意料的是,賴清德的“外交大戲”并不是由民進黨官方媒體率先曝光。
按照常理,民進黨當局應該會先通過綠營媒體對賴清德的行程進行宣傳,以此為他的外交行動造勢。
然而這一次,消息是傳統藍營媒體《聯合新聞網》最先傳出的。
這個意外的爆料讓民進黨當局顯得極為被動,說明他們并不打算提前公開賴清德的竄訪計劃,但卻不知為何內部消息被藍營掌握,暴露得如此迅速。
賴清德顯然沒有得到民進黨當局的全力支持。
作為被“路過”的美國,以往對于“過境”都是低調處理,通常在行程結束后才簡短表態,強調“非官方”。
但這次不同。
7月中旬,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布魯斯表示:
“臺灣高層官員過境安排是出于旅客安全、舒適、便利與尊嚴的考量”。
這句話說得很含糊,但意有所指。
沒有提賴清德的名字,沒有“臺灣領導人”的稱謂,沒有“高規格訪問”的暗示。
一句“出于旅客安全便利”,直接點破這場自導自演。
島內媒體直言,這等于把賴清德的政治身份“歸零”。
美國對賴清德的冷淡態度,不僅僅體現在外交上,還體現在前一段的“漢光41號”軍演中。
臺軍將臺北捷運系統納入軍演,用于運送彈藥。專家指出,這種做法不僅危險,也極不現實。
演習期間還發生數起事故,比如坦克翻覆,軍車失控,多名士兵受傷。
美方前來“觀摩”的軍方人員并未給予積極評價,認為此次演訓缺乏實戰思維,更多是在作秀。
此外,近期特朗普處處對華釋放友好信號,在多領域給中國連開“綠燈”。
這么做是為了順利訪華。
白宮還組建包含多位美企高管的經貿代表團,意圖重建中美經貿合作。
為了避免臺灣問題成為中美貿易的絆腳石,美國更不會站在賴清德那一邊,已經在盡量回避了。
“臺灣高層官員”“出于旅客安全、舒適”,其實就是美方的提示——不希望賴清德把“過境”炒作成政治事件,更不愿在中美緩和階段因臺海局勢節外生枝。
外交上被冷處理,軍事上不被認可,賴清德現在的處境確實很尷尬。
賴清德有動作,中國自然不會袖手旁觀。
16日,國務院臺辦發言人陳斌華正告賴清德當局“倚美謀獨”是枉費心機,注定失敗。
堅決反對美國與臺灣地區的任何官方往來,特別是賴清德的“過境”行為。
美方應遵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規定,慎重處理臺灣問題,不向“臺獨”分裂勢力發出錯誤信號。
中國外交人員始終遵守駐在國的法律,臺灣的這種說法只是自找麻煩。
臺海局勢緊張的根本原因是賴清德堅持“臺獨”立場,并警告民進黨當局,繼續“倚外謀獨”只會讓臺灣經濟更差、局勢更緊張。
17日,中國解放軍在臺海附近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演習,24小時內,58架次軍機、9艘軍艦和1艘公務船進入臺海周邊。
這一行動明顯不同于常規巡航,更具備了實戰性質。
解放軍的軍事動作,是對臺灣當局挑釁行為的回應。
如果賴清德堅持進行“過境”計劃,他的專機能否順利起飛、飛出臺灣領空,還是個未知數。
賴清德的“過境秀”,原本想打的是一手“外交加分牌”,結果被美國輕飄飄的一句回應徹底瓦解。
政治身份被降格為旅客,外交動作成了獨角戲。
這場“過境”,最終只剩下一個結果:自取其辱,貽笑大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