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高溫剛過,一輪高溫又起,這次受傷最深的還是山東河南;
在上一輪高溫中,兩省就有多地氣溫突破40℃,全國上下也熱成一頓火鍋,而在新一輪高溫中,熱度更加強烈,在山東河南兩地,更是有不少地方要突破41℃!
同時在我國新疆地區,吐魯番和烏魯木齊等地,高溫也將持續。
高溫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大呢?
熱射病就是典型的代表,當人體核心溫度超過40℃時,就會出現意識障礙、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癥狀,如果不及時救治,死亡率極高;
并且高溫還會徹底改變生態環境,溫度一高,蚊子就瘋狂繁殖,活動范圍也擴大,登革熱、寨卡病毒這些蚊媒疾病就會大面積傳播;
除此之外,還會加速細菌繁殖,食物更容易變質,腸胃疾病的發病率也會顯著上升。
對農業的打擊更是致命,水溫超過45度,水稻的谷芽直接被燒死,秧苗也活不了,這不是漸進性的減產,而是毀滅性的絕收;
水溫達到35℃時,大部分水生動物都扛不住,魚蝦大量死亡,水質惡化;
養雞場里,溫度超過28℃,蛋雞就開始罷工,不吃不喝,產蛋量暴跌,免疫力也下降,各種疫病就趁虛而入。
這還不算完,高溫引發的供水危機、電力短缺、交通癱瘓,每一項都能讓一個國家焦頭爛額,當多重危機疊加時,整個社會系統都可能面臨崩潰的風險。
這些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國際上因高溫引發的災害歷歷在目:
2019年歐洲40℃高溫直接把鐵軌給熱變形了,火車都開不了,班列被迫取消或延時;
去年印度部分地區氣溫一度突破50℃,造成2.5萬人中暑,217人死亡,這還只是統計到的數字,實際傷亡可能更嚴重,還造成了不少的經濟損失;
澳大利亞那場因高溫引發的山火,燒了整整5個月,經濟損失數百億元…
可是仔細想想,在中國,大家除了抱怨幾句"熱死了"之外,我們的生活似乎沒受到什么影響;
按照國際標準,連續三天超過32℃就可以定義為熱浪災害了,而中國標準是35℃起步,這不是因為中國人特別抗熱,而是我們有底氣制定更高的標準;
武漢街頭,5000臺霧炮車每隔2小時噴灑水霧,地表溫度直降15℃,重慶"愛心驛站"冰箱里,都是群眾自發放進去的補給品,江西稻田上空,植保無人機群掠過焦枯的禾苗,將抗旱劑精準噴灑在根莖部;
我國每百戶家庭就擁有空調140臺左右,普及率早就超過100%了,這意味著在家有空調,在辦公室有空調,在商場有空調,在工廠也有空調,甚至連出租車、公交車里都有空調。
但僅僅有空調還不夠,還得用得起,這就要感謝我們強大的電網系統了;
2025年夏天,國家電網負荷突破1.2億千瓦,依然能有序運行,全國人民同時開空調,電網也能扛得住;
我們的發電量是印度的4倍多,這就給了我們任性用電的底氣,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電網非常穩定,很少出現大面積停電的情況。
電力充足還不夠,還得便宜;雖然夏季用電量激增會推高電費,但對于大多數中國家庭來說,空調電費還在可承受范圍內;
在印度,工人需要工作92天才能買到1.5匹空調,而中國制造業讓同等產品僅需3天工資;
當印度發電量不足中國40%的電網頻頻崩潰,中國特高壓電網正將新疆風電輸往上海。
而這,這就是發展水平的差距。
當西方媒體嘲諷"中國人在空調房嬌生慣養",他們忽略了一組關鍵數據:
電力工人在58℃變壓器頂連續作業,絕緣手套積滿汗水;
外賣騎手日送單量突破60單,冰飲箱溫度卻始終低于5℃;
基建狂魔在新疆戈壁鋪設輸水管,解決20萬牧民缺水危機,基礎設施建設讓我們有穩定的電力供應,全國聯網的電力系統可以實現跨區域調配,哪里缺電就從哪里調。
這種“被保護的幸福”,不是運氣,而是國家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
我們能夠在40℃的高溫下正常生活工作,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這個奇跡的背后,是無數人的努力,是整個國家的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