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振邦的媽媽邱永濤發給徐琦的微信截圖 受訪者供圖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曉慧 見習記者 李氏瓊 衢州報道
“非常感謝你,我兒子今天上班了。到你那里給了他很大的鼓勵,也改變了很多,我能感受出來,謝謝你。”“他連想法都改變了。”“他真的變了。”近日,浙江省衢州市殘疾人創業孵化園運營經理徐琦的微信里,收到一位殘疾人母親邱永濤發來的感謝。
“本來這孩子是有點叛逆的,不太聽大人的話。”徐琦向《華夏時報》記者展示微信內容時回憶道,“一開始我也不太了解,有次我們開展殘疾青年工作走訪,知道他沒就業,就專門對他進行輔導,一起規劃了方向,幫他找到了工作。現在他媽媽特別高興,感覺兒子變了。”在徐琦看來,他正是大好年華,需要出去闖一闖,只是缺一個平臺和機會。
專業性+“軟技能”,匹配適合崗位
徐琦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這位年輕的小伙兒叫呂振邦,今年20歲,從當地一所職高畢業后開始工作。
呂振邦是肢體三級殘疾,用他自己的話形容是“不動的時候看起來沒啥問題,就是走路的時候腳后跟不著地,膝蓋會彎曲。”所以,在沒有特別大的身體困難基礎上,他在職高完成學業。
但是到了踏入社會找工作時,有了一些具體的困難——在某些領域的專業性上不如特教學校的學生強,又因為身體條件限制了工作崗位。這讓邱永濤覺得,孩子入學時的多向選擇權似乎成為就業市場上的“兩不靠”,就業更難了。
但徐琦不這么看,“職高畢業的孩子既有一定的實操性、專業性,還對社會了解認知程度更高,掌握的‘軟技能’也更多。在找工作的時候,我們只是需要發揮這些優勢,幫助他們匹配合適的崗位。”
在了解到呂振邦的個性和經歷后,徐琦所在的團隊給他做了職業匹配。“他性格比較溫和,加上之前做過短期的電話客服,我們就推薦他去做電商客服。”徐琦說,呂振邦現在在浙江省杭州市有棵樹公司做淘寶客服,每月拿到手的工資保底有三千塊,包吃住。
據了解,這是徐琦團隊和公司商量協調后給出的最佳方案。“杭州吃住費用還是很高的,如果不包吃包住,工資4000塊錢。但是細細算一下賬,除了租房吃飯,就剩不了多少。現在方案是包吃包住,公司交社保,以基本工資3000元起(保底)加上業績提成。這樣算下來,扣除社保個人部分后,他能拿到手的在3500到4000元左右。”
不過,做淘寶客服并不是長久的工作計劃,談論到呂振邦的未來,邱永濤說“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發展得好,甚至能創業,我會成為他堅持的后盾。”但在問到具體的計劃方向時,她的回答是模糊的。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于殘疾人教育起步晚,基礎薄弱,我國殘疾人整體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加之殘疾人家庭能夠給予孩子的支持多數有限,所以對于職業的長遠規劃多數缺少明確認知。同時,不少在職高就讀的殘疾青年來自農村或縣城,家庭收入較低再加上為了看病花了不少錢,他們急需改善家庭經濟條件,需要快速進入就業市場。
但是,進入就業市場的方向應該是什么,是很多像呂振邦一樣的年輕人感到迷茫的地方。
針對殘疾人就業,國家先后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如《殘疾人就業促進條例(修訂版)》對企業雇傭殘疾人給予稅收減免、社保補貼等多項實質性激勵措施;近期出臺的《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到支持普通中職學校增設特教部(班),要在優化提升就業服務方面實現“三個一”等等。因此,幫助職高畢業的殘疾青年明確就業方向,就更需要有經驗的人來將這些措施傳遞下去,對他們進行職業引導和規劃。
“不只是殘疾青年,從現狀來看,衢州市95%的殘疾人只有初中、高中文憑。所以就業的重點在于怎么發揮殘疾人在技能實踐上的優勢,并且通過工作不斷提升他們的人力價值。”徐琦對《華夏時報》記者說,“殘疾人是差異化的人力資源,而不是單純的救助對象。用更市場化的方法,才能真正釋放他們的生產力。”
現在,徐琦幫呂振邦規劃了“就業立足-學歷躍升-反哺行業”三步路線——先工作,快速學習溝通、管理等各種知識;再攻讀成人專科,提高就業可選擇范圍;最終熟悉全流程,爭取成為一名合格的運營者或者電商團隊管理者。
找到一份工作,更要找到一份“舒服”的工作
對于進入工作沒多久的殘疾青年來說,一份好工作究竟意味著什么?除了能拿到的薪水之外,工作的感覺,或者說環境是否“舒服”,同樣關鍵。
呂振邦告訴記者,他之前的工作一直斷斷續續的:“2023年畢業后,我先在義烏學習怎么做電商,接著又在杭州做過幾個月的電話銷售,后來又去了淄博,最后又回到衢州干了段時間。”
為何換工作的頻率這么高?“之前工作的時候,我偶爾會覺得不太舒服,所以不是很想工作下去。”他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進入社會后,因為大家的生活路徑太不相同了,討論的話題也很不一樣,所以他和同事有了一些疏離,不太交流,也對生活的期待值降低,“我這個樣子,還能期盼什么?”當記者轉述母親邱永濤夸他“特別帥氣”時,呂振邦這樣回應自己內心的矛盾。
浙江省龍泉市的陶瓷大師陳衛星同為肢體三級殘疾,當被問到關于心態的問題時,他回答“我都沒把自己當殘疾人想的,除了走路有點不方便,我感覺和健全人一樣”,因為有作品的支撐,所以更加淡然和自信。
如何幫助殘疾青年走出反復攪動的情緒圈,達到一種比較“舒服”的狀態,關鍵或許在于讓他們在有歸屬感的就業環境里成長,在成就感中塑造自我。
殘疾人創業就業孵化基地是其間的一個橋梁。以浙江省衢州市殘疾人創業孵化園為例,通過與各企業對接,率先幫殘疾人了解就業環境、福利薪資等,方便殘疾人匹配適合的崗位。呂振邦說,在他現在工作的公司內,有20位類似的員工,常常和他們溝通想法后,他起初在工作中“不舒服”的感覺降低了一些。
徐琦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幫助殘疾人打造一個“家”是他最大的期望。徐琦右腿行走不便,左眼失明,在大專畢業后,嘗試過后臺管理、編程、運營等等多份工作,所以他很清楚殘疾人,尤其是年齡較小的殘疾人在就業中需要什么幫助。
現在,徐琦已經為1600位殘疾人建立了“一人一檔”的動態檔案,實時記錄著每個人的殘疾情況、特殊需求、就業意愿和企業適應情況等,幫助大家在實踐就業的路子上越走越遠。
責任編輯:周南 主編:文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