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妃子眾多,要說說其中名氣最大、身份最特殊的分妃子,那一定是非容妃(就是傳說的香妃)莫屬。
容妃,和卓氏,名伊帕爾汗,新疆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生于1734年,27歲進宮,初封和貴人,33歲由容嬪晉升為容妃,在宮中生活28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病逝,終年55歲。傳說她體帶沙棗花香,故稱“香妃”,但正史無此記載,可能為清末文人演繹的產物。
容妃墓有兩處,一處在清東陵乾隆皇帝裕妃園寢墓葬群中,埋葬的是真身,另一處就是新疆喀什的香妃墓,這一處為衣冠冢,正式名稱是“阿帕克霍加墓”(或阿帕霍加墓),始建于1640年,是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帕克霍加家族的陵墓,葬有五代共72人。因容妃為阿帕克霍加孫女,清末起民間將此墓稱作“香妃墓”,延續至今。
裕妃園寢是乾隆皇帝后妃的墓葬群,與帝后陵寢相比,等級較低。使用綠色琉璃瓦,享殿為單檐,不設磚石神路,只設青磚甬路,燎爐也由東西各一座裁撤為東側一座。容妃地宮是四券一門,第四道券金券才是真正的地宮。金券里的棺床上有一具棺槨,只有槨沒有棺,槨的四面有用金水手寫的阿拉伯文字,是古蘭經的第一句話“以真主的名義”,符合伊斯蘭教喪葬習俗。容妃墓是乾隆皇帝后妃墓葬群的一個墓,由于容妃是傳說中的香妃,加之其墓1945年被盜。1979年墓地宮因前方踏跺盜洞處坍塌且積水而被搶救性清理。之后經過修整,1983年正式向游客開放,也是清東陵目前唯一開放的妃子地宮,游客從中可以窺伺清朝皇貴妃級地宮的規制。
容妃因為她的民族背景、宗教信仰,是乾隆皇帝眾多妃子中最特殊的一位,在清宮中過著特殊生活。容妃是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清宮為尊重其信仰做出了諸多調整,如允許她保留伊斯蘭教習俗,飲食上避免豬肉,專門為她配備維吾爾族廚師,提供符合教義的飲食。宮中為她修建了進行伊斯蘭教禮拜的場所,讓她能保持日常宗教活動。她可穿著維吾爾族傳統服飾,不必完全遵循滿族旗袍樣式,乾隆甚至命人繪制她身著民族服裝的畫像。身邊配備維吾爾族侍從,方便她用本民族語言交流,減少文化隔閡。乾隆對她也格外優待,多次賞賜珠寶、綢緞等貴重物品,在后宮中地位很快從貴人升到了妃子。她還常隨乾隆出巡,參與重要活動。這些特殊待遇既體現了乾隆對不同民族文化的包容,也暗含著維護國家統一的政治考量,使得容妃在清宮中形成了區別于其他后妃的獨特生活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