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7月20日電(記者葉婧)走進山東濰坊高密大牟家鎮的一處農田,成方連片的玉米已長至及膝高,葉片青綠、莖稈健壯。
“俗話說,苗好一半收。看這玉米長勢,誰能想到播種時只用了原來一半多點肥料。”高密市禾益豐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莉說。
劉莉所說的,是由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劉兆輝主導構建的一次性施肥技術。“就是在小麥、玉米播種時種肥同播,肥料一次性施入,后續不追肥,糧食不減產甚至增產。”劉兆輝說。
2021年,劉莉第一次聽說這項技術。“當時真不敢相信,一般都認為肥多了是好事。”劉莉說,那時種小麥至少要施兩遍肥,一次是每畝120斤左右底肥,另一次是春天每畝30斤至40斤尿素。
“要相信科學。”抱著這種心態,劉莉從合作社3000多畝地中,選出900多畝試驗,按照每畝80斤至100斤的標準一次性施肥,居然取得了每畝1400多斤的高產量。
用肥量少了,人工費省了,糧食產量不降,劉莉沒想到:“糧食種植還能‘減肥’增產!”與此同時,劉兆輝則更關注一次性施肥技術在化肥減量增效方面的作用。
“一次性施肥技術體系在減氮20%條件下,氮效率提高了7.3%至26.4%,減排超30%。”劉兆輝說。
劉兆輝在麥田中調研一次性施肥技術的應用效果。新華社發
糧田“減肥”,中低產田怎么辦?“人瘦生癬,地瘦生堿。”劉兆輝和團隊發現,一次性施肥的理論、專用肥料產品和農機農藝融合技術體系在快速改良中低產田、提升其產能方面也有用武之地。
“土壤有機質、肥力提升了,就算鹽分仍然存在,糧食產量也能提升。”劉兆輝說,他帶領團隊集成創新了鹽堿地“以肥降鹽—促生抗鹽—循環沃土”技術模式,兩年就能將土壤鹽分從0.4%降到0.2%以下,有機質提升0.1個百分點,實現作物增產10%至20%。
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穗東家庭農場負責人隋延峰就是這一技術模式的受益者。“好的時候,糧食畝產提升10%。”隋延峰說。
東營地處渤海灣畔、黃河入海口,是濱海鹽堿地的典型區域,面積超300萬畝。目前,隋延峰農場中的大豆、玉米長勢正旺,很難相信這里曾是中重度鹽堿地。“采用劉老師的整套技術模式后,之前很難‘對付’的中重度鹽堿地,土壤變肥、滲透性變好,糧食產量自然變高了。”隋延峰說。
“中低產田找到有效的肥料利用模式進行治理,能為大面積均衡增產提供更多良田儲備。”劉兆輝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