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感本質上是對自身情緒的防御,而不是投入。
在生活的種種情境中,我們都會經歷情緒的起伏:有時感到沮喪、失落,有時感到挫敗、羞恥。這些體驗是人類情感的一部分,本質上是正常的。然而,面對這些情緒時,人們的處理方式卻大不相同。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討論了一種方式,即個體通過迫使自己感到無助的方式來尋求他人的理解。今天我們來討論另外一種方式,即個體通過迫使自己感到全能的方式來尋求對負面體驗的控制。
心理動力學揭示,這看似對立的兩極,實則是人類面對內在脆弱時殊途同歸的防御。焦慮型依戀者以無助的姿態呼喚關系中的回應,而回避型依戀者則以全能的幻象隔絕情緒的波瀾。兩者都在逃避同一核心:直面自身最原始的情緒體驗——那些令人不安的沮喪、失落、挫敗,以及最隱秘的羞恥。
核心動力:對脆弱與依賴的深層恐懼
這類人群的核心恐懼并非情緒本身(如沮喪、羞恥),而是這些情緒背后所代表的自我脆弱性和對客體的依賴需求。在他們的內心世界中:
依賴 = 危險:早期關系經驗(如養育者的不可靠、拒絕、情感忽視或過度控制)讓他們將“需要他人”與“被拋棄/被羞辱/被吞噬”聯系起來。
脆弱 = 崩潰:體驗無助、沮喪、羞恥等情緒,意味著自我結構的崩塌,觸及到未被整合的、原始的、毀滅性的焦慮(類似克萊因描述的“偏執-分裂位”的焦慮)。
全能感是生存必需:通過維持“全能”的幻想(我能掌控一切,我不需要任何人),他們構建了一個看似堅固的心理堡壘,將無法承受的脆弱和依賴需求隔絕在外。
核心防御機制分析
全能控制與否認:
機制: 個體通過夸大自我能力、否認現實的局限和他人的重要性,來防御內在的無助感和對外部客體的需求。他們堅信“只有靠自己”、“我能解決所有問題”。
動力功能: 維持一種“我不需要你”的假象,避免體驗因依賴可能帶來的失望、拒絕或控制。否認自己對關愛、理解和支持的真實需要。這是一種對原始羞恥感(認為自己有需求是“壞的”、“可恥的”)的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