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被譽為中國的“兵圣”,他的《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居于《武經七書》之首,不僅被歷朝歷代視為行軍打仗的“圭臬”,還遠播海外,豐臣秀吉、拿破侖以及當代的美軍都研讀并應用過。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已知最早一批竹簡,經過專家的考證與釋讀,發現這上面竟然寫著《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的內容。這些竹簡文字寫于西漢早期,約是文景武三帝期間,距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了。銀雀山一號漢墓總計出土漢簡4942枚,以兵家典籍為主,還包括《尉繚子》《六韜》等。
《孫子兵法》殘簡是現存最早版本,與傳世本多有差異,《孫臏兵法》殘簡的出土終結了孫武、孫臏是否為同一人的千年學術爭議。不夸張地說,這一考古發現歷史價值、書法價值難以估量,也正因此,2012年時它與商太陽神鳥、西周利簋、秦石鼓文壁畫、西晉陸機《平復帖》、唐韓滉《五牛圖》、宋真珠舍利寶幢、宋定窯孩兒枕、元瀆山大玉海,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
《孫子兵法》漢簡本除包含13篇主體內容外,另有《吳問》《四變》《黃帝伐赤帝》《地形二》4篇附文,為傳世本所無其中“畝大而稅輕”則興、“畝小而稅重”則亡,補充了傳世本對“戰爭與生產關系”的論述空白。市面版本順序為《計》《作戰》《謀攻》……《用間》,漢簡本顯示《形》篇位于《勢》篇之后。漢簡本為理解先秦軍事思想的完整性提供了新維度。
再說書法,這些漢簡為我們展示了西漢時期真實的書風,處于篆隸轉換”的中間態,橫畫起筆切入,側鋒切入后速轉中鋒,行筆提按幅度小,中豎垂直下行,收筆自然截住,轉折內角圓轉避生硬,比睡虎地秦簡的圓轉多份剛硬,呈現過渡期的典型特征。
字形多呈扁方,偏旁處理有規律,呈斜直線排列,比秦簡的弧形更規整,為后世楷書偏旁規范提供雛形。墨法受材料與工具制約,呈現“實用書寫”的本真,墨色多呈深灰,無濃淡刻意變化。
考古學家夏鼐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指出:“銀雀山漢簡書法,是秦漢書法演變的活標本,其價值不在刻意求美,而在真實記錄了漢字書寫的自然進程?!鄙趁虾!吨袊鴷ㄊ穲D錄》稱其“筆法簡勁,結字率真,為后世理解‘隸變’提供了最直觀的范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