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9月的一天,陜西咸陽韓家灣一位名叫孔忠良的13歲中學生放學后獨自回家,當他走到一片雜草附近時,發現草叢里有東西在反光。出于好奇,他將這塊石頭撿了起來并帶回了家。到家后孔忠良把這塊奇石拿給父親看,兩個人經過一番仔細觀察,發現它不僅材質上與一般石頭不同,而且還刻著字。
“這說不定是一塊寶貝”,孔父對兒子說。于是他們帶著這塊石頭來到了陜西省博物館,專家簡單看了幾眼、摸了幾下,就驚喜表示,這是一塊質地極佳的玉,至于用途、歷史,還需要進一步鑒定。
此玉長、寬約2.8厘米,高2厘米,重33克,由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純凈無瑕,晶瑩潤澤,雕有螭虎鈕,印體四壁琢有云紋,并刻有“皇后之寶”四個大字。經過專家聯合鑒定,這竟然是西漢呂雉呂皇后的印,而且它也是僅存的漢代皇后玉璽實物。
館長對孔氏父子的行為深感敬佩與感激,決定為他們申請1000元獎金,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沒想到孔父拒絕了館長的好意,認為這是自己舉手之勞,最終只收下了20元錢,作為來回交通費用的補償。
這方玉璽不僅歷史價值極高,書法價值也不容小覷。西漢早期的官方文書傳世極少,我們無法領略當時貴族、皇家書寫的風格,而它正填補了這一空白。“皇后之璽”四個字以篆書雕成,相比于秦篆,更顯剛猛恢弘、寬博大氣。
逆鋒藏筆,收筆處偶露鋒芒,較秦篆更顯率真,微見提按,形成“骨節分明”的韻律,較秦篆的更具書寫節奏,已露隸書波磔的萌芽。方圓筆法交融,“皇”字轉折處外沿作方折,內筆取圓轉,剛柔并濟,有了“金石趣味”。
結字從嚴整到靈動演進,開“以形寫勢”的裝飾先河,“皇”字“上展下收”,在簡省中維持字理,較秦篆“嚴格構形”更具書寫自由度。西漢篆書的價值在于它是“篆法隸化”的關鍵見證,筆法上的提按、結字上的疏朗寬博,既非秦篆的“規范”,亦非東漢篆隸的“成熟”。
西漢篆書的“書寫性解放”,恰為隸書的興起鋪平了道路,讓文字從“禮器符號”向“實用書寫”轉型,這種承前啟后 的過渡特征,使西漢篆書至今仍為篆書創作提供“去程式化”的靈感源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